长沙市开福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改革扎实推进。2009年,全区共有区属中学6所、小学48所。区属小学在校学生 24425人,中学在校学生8321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中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47%。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区财政将2009年“免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开福区城乡义务教育秋季“一费制”全免率和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均达到100%,全年“免补”经费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入学金额总计1501万元。其中,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一块,共有16612人次享受了免除杂费,共计金额195万元;共有238人次补助了寄宿生活费,共计金额9万元;共有16612人享受了中央免教科书费,共计金额91万元。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全区全年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3113万元,为区全年财政支出的1.5%。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30.6%,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全区专利申请量560件,同比增长60%。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文体事业进一步繁荣。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等主题活动,全年共组织群众文体活动61场。推出“四个一”、“百千万”系列活动(四个一“为:一场合唱比赛、一场征文比赛、一场成果展览,及各街镇组织一场报告会;”百千万“为:百场电影贺华诞、千人合奏颂祖国、万人拔河庆国庆)。指导全区13个街、镇建成了集影视欣赏、书报阅览、节目排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活动室13个,建成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网点13个,形成了区、镇、村三位一体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了市区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4场,送电影下乡44场。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辖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296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7家,部队2家,区属医疗机构284家。拥有床位4538张,其中城区床位4378张,每千人拥有医生5.65名,护士10.12名。新建改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 九、环境保护 实施”蓝天、碧水、绿地、静音“生态建设工程,全年环保投入达315.9万元。加强污水排放和扬尘污染治理,整治和关停环境污染企业12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1.8%,比上年同期提高2.47个百分点。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推动技术创新,全年削减二氧化硫228.07吨,提前完成二氧化硫削减任务。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区年末户籍人口总数41.48万人。按人口性别分:男:20.47万人,女:21.02万人;按户口性质分:非农业人口32.88万人,农业人口8.6万人。常住人口48.44万人。全年出生3728人,人口出生率为7.36‰;死亡1809人,人口死亡率3.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9‰。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2 元,比上年增加1736元,同比增长9.6%。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974元,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经营性收入为2302元,比上年增加33元,同比增长1.5%;财产性收入为863元,比上年增加441元,同比增长104.5%;转移性收入为6716元,比上年增加1331元,同比增长24.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001元,比上年增加1078元,同比增长8.3%。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23元,同比下降4%。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发展。2009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378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67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8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00户;培训各类就业人员10009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13.1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9.8%和99.2%。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修订及2009年各项数据初步核算。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规模工业总产值不包含物流企业,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包含物流企业。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9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4、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士数按户籍人口数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