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10-03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综合运输能力再提升。2009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机动车辆32.43万辆,其中汽车13.5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1.2%。私家汽车拥有量10.57万辆,增长24.7%,占全市汽车总量的78.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客运量实现4987万人,比上年增长7.2%,旅客周转量为21.31亿人公里,增长7.1%;货运量实现1417万吨,比上年增长1.9%,货物周转量为15.96亿吨公里,增长3.4%。常熟港进港航道建设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汇海置业2万吨级码头建成并对外开放,理文造纸码头续建工程竣工并验收。2009年常熟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460万吨,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854万吨,增长15.1%;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3.44万标箱,增长9.5%。

邮政电信业务继续扩大。2009年,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总收入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特快专递业务发展迅速,全年发送155.13万件,增长32.9%,实现收入0.48亿元,增长23.5%。2009年末,全市本地电话用户61.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9.1万户,比上年增加22.4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0.5万户。2009年,全市实现电信业务总收入16.77亿元,比上年增长5.7%。

旅游市场持续红火。2009年,全市积极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充分推介旅游精品,成功推出中国常熟国际文化节、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尚湖牡丹花会、宝岩杨梅节、阳澄湖大闸蟹旅游节、兴福寺新年听钟声等旅游产品,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来常观光旅游。2009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13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8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8.08亿元,增长11.3%。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实现入库税金6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增值税完成16.66亿元,增长6.4%;营业税完成16.33亿元,增长22.8%。个体私营经济完成税收2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35.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涉外经济完成税收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20.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较快。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367.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52.26亿元,比上年净增97.69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显著。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926.24亿元,比上年净增242.21亿元,增长35.4%。其中,短期贷款为451.48亿元,增长14.0%;中长期贷款为396.46亿元,增长98.9%。

证券交易活跃。2009年,全市各证券营业点股票交易额为17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69.2%;期末股票市值为92.08亿元,增长112.7%。

保险业务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全市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人寿险达到13.31亿元,增长16.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不断加强。2009年,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教育部“蓝火计划”首家试点城市落户常熟,与省内17所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一批产业研究院启动运行,成立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家省级大学科技园。成功举办2009中国苏州(常熟)现代装备制造业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合作洽谈会,20个项目签约落户。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全市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35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1.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强化创新理念,优化创新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推进,在全国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全年申请专利10873件,其中发明专利805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9.6%和55.1%,当年授权发明专利160件。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校舍布局及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设施不断改善增强。世茂实验小学、辛庄中心小学、唐市中心小学落成启用,浒浦高级中学基本建设完成,理工学院东南校区、省中图文中心等重点项目抓紧实施,理工学院组建光伏科技学院。校车专业化运行全面实施,日接送学生超万人。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被命名为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试行热点普通高中部分计划内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成功承办江苏省首届创业教育论坛。年末全市专职教师人数9101人,比上年增长1.7%。全市各类在校生140060人,其中:高等学校14024人、中等专业和职业学校12994人、高级中学14536人、初级中学31421人、小学63028人、特殊教育72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8243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94%、99.5%和94.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2009年,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文化产业发展加速。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暨第十届服装服饰博览会、第六界江苏曲艺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村村行”大型公益巡演,获得“中国书法之乡”、“全国群众艺术示范基地”称号。大力开发公共文化产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站分站、市图书馆分馆、农村评弹书场等网点建设实现“满堂红”。2009年末,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广站(馆)11个,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153.26万册。年末全市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及展示机构达2个,拥有文物藏品1.6万件;全年举办陈列、展览36次,参观人数达22.8万人次。在全省率先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试点验收。全年举办文艺表演2740场,观众人数28.21万人次。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全年新增数字电视用户1.44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已达31.34万户,数字电视行政入户率达92.7%。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率达98%。2009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405家,其中医院、卫生院有 43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6家,医疗机构开放病床4712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5423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078人,注册护士1945人。疾病控制和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婴儿死亡率3.89‰,比上年降低2.11个千分点;孕产妇实现零死亡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到5.91‰。

体育事业蓬勃开展。圆满承办第八届亚洲水球锦标赛、全国女排联赛、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赛事,成功举办市第五届体育运动会,荣膺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称号。举办第十四次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共170次,参加人数达25万人次。加快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全年新增健身点数61个,维修健身点22处,全市健身工程和健身点达326个。体育彩票销售刷新纪录,全年销售额达1.67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电脑型彩票1.07亿元,即开型彩票5942万元;全年共筹集体彩公益金830多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环保部论证。尚湖清淤引水工程完成启用,昆承湖生态修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南湖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启动。昆承湖区域关停工业污染企业22家,减排率达75%。古城区建成禁煤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超过95%。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完成年排放化学需氧量10吨以上的117家企业缴费工作。单位GDP能耗下降5.2%,实现化学需氧量净削减1324吨,二氧化硫净削减7905吨。全面实施275家企业的排污审计。完善城乡绿地生态系统规划,新增绿化面积1.85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44.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7。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建成“江苏省节水型城市”,荣获“江苏人居环境奖”,苏州市级以上生态村占比超73%。

安全生产工作有效推进。2009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99起,死亡152人,直接经济损失272.46万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26起,死亡140人,直接经济损失39.24万元;火灾事故69起,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141.72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企业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三项指标,分别为0.122、1.25和5.07,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化工生产、储存、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全面实施重大隐患三级挂牌整改,认真开展隐患排查督查专项行动,查处事故隐患1474处,普及安全生产培训教育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