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010年,垦区各级在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和城乡一体跨越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勇担使命,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挑战,垦区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势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垦区全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688.1亿元,比上年增加142.7亿元,增长19.2%,增速连续7年超过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11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5%,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075美元,比上年增加1267美元。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初步核算,北大荒集团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1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三次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365.6亿元,增长15.9%,第二产业增加值151.4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1亿元,增长19.5%。一、二、三产业对垦区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4%、29.7%和26.0%。 经济结构调整有新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53.1:22:24.9,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结构为73.4:0.8:23.8:0.5;公有和非公有经济结构为57.6:42.4。 “十一五”时期,垦区经济总量实现倍增,增速逐年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2010年垦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69.9亿元增加到68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翻1.1番,年均增长16%,超过“十五”时期和“十一五”规划目标2.8和2.9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3.9%、20.8%和15.6%;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6179元提高到1326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5.9%,年均增长13.2%,超过“十五”时期和“十一五”规划目标1.5和1.6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居住环境更加宽敞舒适,人均住宅面积由2005年的17平方米增加到25.2平方米,净增8.2平方米,年均增长8.2%,人均住房面积居全省前列。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播种面积、综合单产和总产量历史性突破。2010年垦区种植各种农作物280.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实现农业增加值268.3亿元,增长15.6%。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70.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2%,占全部农作物的比重达96.5%。高产作物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8.2万公顷和62.2万公顷,两者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重为70.4%,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为垦区粮食总产量跃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粮食综合单产实现6726公斤/公顷,比上年增长3.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181.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0.0%。在我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进一步增强,粮食产量占全省和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6.3%和3.3%,对当年全省和全国粮食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5.7%和10.6%。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达到169.4亿公斤,粮食商品率达93.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垦区历经63年的开发建设,已累计生产粮食4868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673亿斤。2010年与2005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加158.3亿斤,增长77.1%;可提供商品粮增加157.9亿斤,增长87.3%;粮食商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粮食和提供商品粮分别为1454亿斤和1333亿斤,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65.6%和79.2%,占垦区63年来累计生产粮食和累计交售商品粮的比重分别为29.9%和36.3%,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绿色有机农业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年末,垦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达到257个,比上年增加两个,占全省的23.4%;全年种植绿色有机食品农作物155.5万公顷,占垦区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5.5%;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23.3万公顷,占全省的23.3%。到2010年年末,垦区累计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项目22个,建设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60个。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建设继续增加,2010年建设项目12个,创建项目32个。垦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了部级质检中心3个。 林业生产增速加快。垦区林业以“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为目标,加大林业基础建设投入,积极推进林业经济倍增计划,以森林防火、造林绿化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了垦区林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年实现林业增加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增幅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当年完成造林绿化30万亩,建设绿色城堡856个、绿色通道1450公里,完成绿色屏障5567条,见缝插绿7630块,使城镇暨管理区绿化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提前两年达到35%的目标。全年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森林过火面积控制在0.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4‰以下,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85%以上。严厉查处毁林、毁湿案件,林政案件结案率95%以上,有效地保护了森林、湿地安全。2010年垦区林业全面纳入了国家和省林业发展规划,到位各项林业资金突破3亿元,有41个农场进入《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为未来10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畜牧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今年,在养殖成本上升、生猪等市场价格呈阶段性低迷的情况下,垦区各级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使畜牧业较好地抵御了市场风险,“两牛一猪”饲养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主要畜禽存栏和产品产量如下: “十一五”时期,垦区畜牧业经济总量比“十五”时期翻了1.23番,年均增长17.4%。2010年年末,垦区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1.1万吨、7.5万吨和19.2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88.5%、60.1%和44.5%;奶牛、肉牛和生猪存栏分别为39.5万头、49.5万头和231.4万头,比2005年分别增长30.1%、-0.5%和32.9%。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渔业增加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养殖面积为2.55万公顷,水产品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长9.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垦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39.3万公顷,增长14.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8.1万公顷;机电井7.4万眼,增长4.8%。现有粮食处理中心228座、种子加工厂81个、金属粮仓2116座、水泥晒场2382万平方米、农用飞机场68处,粮食仓储能力达到692万吨,比上年增长30.1%。农机装备能力显着提升,截至2010年年末,垦区建设完善了331个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农业生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6.5%。年末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67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1%;农用大中型拖拉机5.26万台,增长9.8%,其中100马力以上拖拉机5409台,增加496台;机动水稻插秧机6.1万台,增长10.8%;联合收获机1.98万台,增长10.8%。现有农用飞机45架,垦区航化作业面积14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