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年,我省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 51枚、银牌29枚、铜牌18枚。全年培训审批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1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97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80 人。全年新建1个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营地;2个市(州)级全民健身中心;7个县(市、区)级全民健身中心;3个(市、区)级健身广场;36个街道(社区)健身路径;63个乡镇健身路径; 450个行政村配建了体育器材。新建全民健身活动站点532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达到1296万人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11.47元,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679.04元,增长 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37.44元,增长18.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47.36元,增长6.3%。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2.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6.73%。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41平方米,增加0.7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89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 图9: 2006—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 2010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9.5万人,增长8.2%,其中参保职工为392.9万人,增长2.5%。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3.8万人,增长7.3%,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550.1万人,增长13.1%;城镇居民为783.7万人,增长3.6%。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5.3万人,增长1.6%。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5万人,增长10.4%。全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0.5万人,增长7.1%。 2010年,全省共筹集城乡低保资金36.70亿元,其中城市低保资金28.97亿元,农村低保资金7.73亿元。城市低保月标准和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226元和198元,比上年增长5.6%和16.5%;农村低保年标准和年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319元和989元,增长5.9 %和30.1 %,有效保障了全省213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全年投入医疗救助资金5.98亿元,资助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46.3万人次,其中直接救助52.3万人次。全年省财政共下拨救灾资金13.11亿元,妥善安排了321万人次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2010年全省完成困难户泥草房改造7.06万户,超出年初省政府计划任务数609户。2010年省财政列支农村五保供养补助经费5148万元,将3.2万名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目前,全省共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1.9万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3万人,分散供养对象8.6万人,集中供养年人均补助标准为2700元,分散供养对象年人均补助标准为1700元。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全省累计投入资金4.9亿元,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18个。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35.22万吨,比上年下降2.4%;二氧化硫(SO2)排放量35.63万吨,下降1.9%,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削减任务的130.5%、142.8%。全省列入松花江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86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列入辽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26个项目已完成21个。全省17条江河的64个监测断面中,好于Ⅲ类水质断面的占56.3%,有9个断面水质好于上年,占断面总数的14.1%。松花江流域出省界断面稳定保持国家规定的水质要求。2010年末,全省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3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30.77万公顷,占省域国土面积的12.3%。 2010年,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2477起,死亡1755人,比上年减少1363起,减少死亡96人,分别下降9.9%和5.2%。其中发生工矿商贸企业事故138起,死亡208人,减少46起,减少死亡人数33人,分别下降25%和13.7%。 2010年,全省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20,同比减少0.05,下降2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4,同比减少0.29,下降17.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1,同比减少0.51,下降11%。 说明: 1.本《公报》所使用的数据,均为年度统计快报提供的初步统计数据。 2.本《公报》中使用的部分指标数据,为省直相关部门提供的行业统计数据。 3.本《公报》中使用的年度畜牧业统计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提供的重点监测数据。 4.本《公报》中使用的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