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济南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 2010年, 面对国际国内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克服困难中全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工作,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结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建设跨越提升,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注1) 一、综 合 经济发展持续平稳向好。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9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1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7.4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058.18亿元,增长14.9%。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145.1亿元和266.1亿元,分别增长39.3%、26.6%(注2)。全部税收527.7亿元,增长21.2%;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13.5%,提高0.5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平均136.8点,提高14.7个点。 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着。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金融、信息服务、物流、会展、文化旅游等行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4.6%。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5.60:42.91:51.49调整为5.50:41.87:52.6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2.6%,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优化提升。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11家,其中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207家,增加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64.0亿元,增长3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54%,提高2.0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创新驱动作用增强。随着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中国软件名城试点、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重大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当年新下达科技计划项目674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25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9家,总数达到293家。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年关停10家落后产能企业,关停并拆除了3条水泥立窑生产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5.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9个百分点。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1.1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8903.3元,增长14.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7.7亿元,比年初增长14.4%。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退休、退职人员月均养老金提高160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330元提高到 36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年人均不低于12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2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2700元提高到不低于28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1700元提高到不低于18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30元,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棚户区拆迁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竣工70万平方米、新开工80万平方米。自开工建设累计投资166.0亿元,全年完成棚户区改造投资75.4亿元。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5万平方米,完成实物配租1493套,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500套,向4262户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841万元。 “平安济南”建设成效显着。据济南市社会公众安全感调查,被调查者感觉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占96.2%。2010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4249起,八类主要案件发案率下降。查处治安案件90271起,提高22.6%。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451起,下降13.7%,死亡306人,下降1.9%,重伤863人,下降14.3%。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2 %、13.1 %和15.8%。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7.28:45.90:46.82调整为2010年的5.50:41.87:52.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8.0%和16.4%。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3%、13.1%。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9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为1.0417吨标煤,比2005年降低18.6%,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49279吨和82670吨,分别比2005年降低16.8%和15.0%;前四年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的82.9%,完成减排目标的93%和137%,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仍需加强,社会事业有待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01.1万亩,增长0.9%;粮食总产289.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连续8年丰收。蔬菜产量601.4万吨,增长1.7%;畜牧业稳定增长,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2%、0.4%、3.5%;猪、牛、羊存栏分别增长1.1%、1%、2.8%;出栏量分别增长3.7%、3.3%、5.3%。水产品产量4.3万吨,增长2.9%。造林绿化取得积极成果,完成造林面积19.3万亩,其中:荒山造林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0%,提高1.1个百分点。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 粮食 万吨 289.4 -- 棉花 万吨 2.9 -7.7 油料 万吨 5.9 -3.2 水果 万吨 47.4 2.6 蔬菜 万吨 601.4 1.7 肉类 万吨 38.1 1.2 禽蛋 万吨 36.0 0.4 奶类 万吨 31.2 3.5 水产品 万吨 4.3 2.9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注3)350家,新增50家;其中年过亿元企业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58家,新增305家。有55%的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范畴。“三品一标”认证得到发展,全市认证无公害产品累计331个、绿色品牌75个、有机农产品1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农业机械化总动力509.7万千瓦,增长4.9%。全市各类畜牧业规模化小区(场)达到747处。 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90.7亿元,全面完成38个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任务,道路建设15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81万平方米。完成农村46所乡镇卫生院和2366个村卫生室的改造建设。自来水入村率超过95.0%,4597个村庄通了沥青(水泥)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6座,小型水库123座。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445处,户用沼气池18.4万户,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7.4万台。提升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61万平方米。改造建设市级配送中心2个,县级配送中心12个,乡镇级综合超市54个,提升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4个,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7个,改造建设连锁化标准化农家店4832个,培训农家店店长 6500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