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年末共有证券、期货经营机构12家,年交易额为10854.65亿元;股民开户数累计达到535863户,其中当年股民开户数为50462户。 年内新增上市公司7家,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6家,股票27只,累计募集资金255.6亿元。 全市拥有保险分公司共50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96.31亿元,增长30.4%;赔款19.57亿元,增长1.2%;赔付率20.3%。全市寿险公司26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69.24亿元,增长25.9%;赔款7.17亿元,下降11.7%,赔付率为10.4%。财产险公司24家,保费收入27.07亿元,增长43.3%;赔款12.4亿元,增长10.6%,赔付率为45.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新招收研究生698人,在校研究生1849人。普通高等院校10所,全年招生4.61万人,增长4.8%;在校学生14.64万人,增长14.6%。中等职业学校50所,全年招生3.15万人,下降2.3%;在校学生9.24万人,增长9.2%。普通中学299所,全年招生9.75万人,下降1.6%;在校学生37.13万人,增长3.7%。小学509所,全年招生4.6万人,下降6.3%;在校学生25.6万人,增长25.6%。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930人。拥有幼儿园1225所,在园儿童13.33万人,增加1.37万人。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81420人,其中专任教师67425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分别提高到500元、700元。构建了全覆盖的政府助学体系。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补助总金额分别达到603.7万元、1000万元、6800万元和2895.38万元。 预计2010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全市全年共取得各项科技成果25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奖45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4项。累计建设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1家、市级69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家。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166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47家、市级106家。全年全市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1家,总数达到119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47.53亿元,增长26.4%。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9件,累计达到41件;累计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8个。 烟台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烟台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科院计算研究所烟台分所正式入驻,烟台成为国家新药研发平台山东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7653件,比上年增长18.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文化系统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0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博物馆9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全市共出版各类报纸11305.52万份,期刊978.6万册。县级以上广播电台10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2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县级以上电视台13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82.5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2.22万户。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06所,其中医院、乡镇卫生院276所。卫生技术人员3.6万人,病床床位3.4万张;卫生防疫、检疫、监督机构15家,妇幼保健机构14家。全市累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6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年内新改造完成26处乡镇卫生院和568所村卫生室。免疫覆盖率继续维持高水平,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 烟台籍体育健儿在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上取得10金、1银、2铜的好成绩,金牌数占全省四分之一强。烟台体育代表团在22届省运会上夺得金牌180.75枚、银牌98枚、铜牌114.5枚,金牌数居全省第三位。先后成功承办了世界杯蹼泳中国烟台站比赛、2010年“山东万泰杯”全国7人制橄榄球冠军赛、2010年首届中韩(烟台)国际马拉松赛、“动力之都”汽车漂移系列赛烟台分站赛、2010年苏鲁豫皖晋冀射击比赛等体育赛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围绕“和谐社会,健康人生”这一主题,全市共举办万人长跑活动、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第三届登山艺术节、第24届奥林匹克日长跑活动、第七届中国烟台武术节等上档次、上规模的健身比赛、表演、展示活动200多次,参加人数近50万人次。全年累计投入体彩公益金800余万元,兴建了700处全民健身工程,其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50处。全市有32个街道办事处、53个乡镇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全市80%以上的社区和90%的布点村安装了健身器材,市区基本形成了15分钟健身圈。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容环境卫生秩序改善。2010年,全市新增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村(居)1778个。环卫保洁设施逐步配套,添置垃圾清运车辆44台,垃圾容器1534个,市区垃圾清运、处理及时率保持在98%以上。完成只楚路、空港路等路段生态加密补植及地被改造、南山公园及玫瑰园改造和市区绿地更新改造等工程,栽种各类花卉、乔灌木30多万株。 市政设施改造有计划整体推进。年内共完成18条主次干道专项整治和大修改造工程,道路改造面积64万平方米。新建、改建4处污水处理和3处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市区新建城市公厕20座。南郊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生活垃圾综合湿解二期及餐厨垃圾处理等工程按计划稳步推进。组织实施了87项市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铺设供水管道5.1万米。完成市中心区2.3平方公里的雨污分流工程,安装雨污管道4.7万米,公用排水设施完好率达到93.4%。 城市公用事业保障能力提高。年内共完成热源扩建工程投资2.8亿元,新建换热站30个,完成供热管网改造14.7公里,新增并网供热面积238万平方米。城市供水供气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市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81%。永福园地下水库除铁锰工程已开工建设,10万方水厂项目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全市新增天然气用户7.1万户,其中市区2.7万户。 年末公交营运车辆达到2435辆,营运线路180条,线路总长达4050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40122.8万人次。年末营运出租汽车5069辆,其中市区2099辆。 空气环境质量良好。2010年市区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41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市区二氧化氮均值为0.03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82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2010年市区降水pH年均值为6.67,酸雨频率为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