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上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2010年全市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魅力文化十大行动"为载体,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精心打造"虞舜文化节"活动品牌,成功创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投资190万元,严格按精品剧目的标准打造越剧《南风歌--舜的传说》。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节比赛世界青年管弦乐、民间音乐舞蹈展演"、"2010年浙东新商都购物节虞舜文化周""市第三届读书节"、"29届'娥江之春'暨示范文明城市创建专题文艺晚会"、"家庭才艺展示"、"大学生村官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深化示范性文化创建工作,道墟镇、下管镇成功创建为"省东海文化明珠"、曹娥街道金村成功创建为"省文化示范村"。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上虞市数字图书馆(一期)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国首批县级数字图书馆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至年末,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8项,绍兴市级31项。结合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上虞市首届乡土文化大展示活动。至年末全市已注册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8.5万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家,文物藏品实际数量20014件。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20.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4.3万户。 卫生事业成就显着。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条工作主线,以"医改先锋"创先争优主题活动为载体,卫生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全年安排公共卫生资金(基本、重大)1997.15万元,新农合资金6681万元,基本药物制度资金2860万元,机构建设资金662.3万元,全力确保对医改的投入;基本药物制度平稳实施,药品零售价格大幅下降,门诊人均处方费用从上年同期的72.79元下降到40.81元,下降43.9%;住院均次费用从上年同期的2394.79元下降到1763.58元,下降26.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27家,其中医院5家;卫生机构床位数1997张,其中医院1284张;卫生机构技术人员3115人,其中医生(师)1298人,护士(师)106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人口53.8万人(含失地农民9.9万人),参合率达102.92%,人均筹资标准从168元提高到230元,全市完成农民健康体检247426人次,完成率达46.25%。加强重大疫情和传染病防治,完成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补种4483人,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61893人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25259人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婚前免费医学检查率达到81%,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9.05%,听力筛查率达到98.5%,产前筛查率达到65.2%。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在绍兴市第七届运动会上,上虞代表团夺得金牌177枚,总分达3005分,金牌总数与团体总分双双列各县市之首,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共夺得13.5枚金牌和562.5分团体总分的好成绩,金牌数与总分成绩也远超往年,在参赛的全省90个县市区中,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名列30位和23位,名次分别比上届提前了19位和16位。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2010年我市深入实施"生态靓市"战略,开展省级生态市创建活动,成功创建丰惠、小越两个国家级生态乡镇以及绿露果业、杜溪杨梅、龙浦葡萄三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现了我市生态创建"国字号"零的突破。全市累计获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6个,省级绿色学校16所,省级绿色社区8个,省级绿色家庭19个,省级绿色企业7家,省级绿色医院3家,省级绿色饭店8家。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10年全市积极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清静工程",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1%,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0%,全市绍兴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达标率60%。汤浦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环境噪声下降至52.3分贝。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力度污染减排,污染整治。新增生活污水截污能力近5000吨/日,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78.7%,新增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15个,新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率达到97.7%。开展曹娥江流域和绍虞平原河网污染整治、浙东古运河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组织全市工业企业污泥规范化处置集中整治,春晖能源750吨/日污泥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理率达到97%以上。加快推进重点节能、节水及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项目实施,新开展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15家企业的ISO14000项目认证;完成"三同时"验收审批项目306只,推进建设项目环保合法化。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0年末全市总户数29.38万户,户籍总人口77.64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64户和2150人,全市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6.65万人,农业人口50.9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4.3%和65.7%;男性人口38.55万人,女性人口39.0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7%和50.3%。全年出生5063人,人口出生率为6.53‰;死亡5505人,人口死亡率为7.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7‰(按公安口径计算)。2010年末全市暂住人口(暂住一个月以上)16.01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2010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6.4%。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31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534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397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30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96%和40.5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58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6.12平方米,增长1.0%。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2010年我市致力于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和劳动关系和谐城市,就业工作在破解"招工难"过程中全面推进。全年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07期,进场用工单位5126家,推出岗位48373个,达成就业意向25069人。201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336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804人,帮助1505名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比上年降低0.49个百分点。扎实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2718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852人,开展创业培训245人;完成外省来虞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4253人,完成外来务工人员岗前适应性培训1687人;继续开展农民培训转移工作,今年重点把农民培训放在培育精英农民,重点开展了机电、创业培训等,全市全年共组织各类农民培训班170期,培训农民13681名,实现转移3617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