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2-14 黄山市统计局

房地产市场建销趋好。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5.8亿元,增长42.2%,其中,住宅投资71.0亿元,增长45.5%。商品房施工面积645.2万平方米,增长29.3%,新开工面积240.3万平方米,增长37.2%。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52.8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住宅销售额42.7亿元,增长28.4%。

重点工程进展力度加大。全年共安排省“861”行动计划项目240项,当年完成投资242.8亿元,同比增长58.8%,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市“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2.8亿元,同比增长39.7%。京福客运专线安徽段、徽州文化艺术长廊、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花山大桥、梅林大桥、日普产业园、中显微电子等项目相继开工,有机废气治理及在线回收利用、兴永锦针织、北川电子、新工业泵等一批产业类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全年实施争取国债项目378个,到位资金5.6亿元,增长52.6%。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保持繁荣。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0亿元,增长19.0%。其中:批发业零售额9.5亿元,增长36.9%;零售业零售额91.2亿元,增长16.8%;住宿业零售额4.7亿元,增长21.4%;餐饮业零售额20.6亿元,增长21.5%。市场规模化程度稳步提高,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140家,比上年增加21家,增长17.6%;实现零售额20.95亿元,增长50.0%。

城乡市场协同发展。城镇市场零售额101.1亿元,增长18.5%;乡村市场零售额24.9亿元,增长21.2%;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特别是“家电下乡”成效显着,有效地激发市场消费。全年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4.24万台,销售金额3.48亿元。

生活消费保持较强增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的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53.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6.6%,日用品类增长52.2%;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势强劲,金银珠宝类增长163.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5.0%,汽车类增长59.6%。

旅游指标全面突破。2010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544.7万人次,同比增长19.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439.7万人次,增长19.9%,接待入境旅游者105.0万人次,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入境游客突破百万人次的地级市,同比增长19.7%。在入境旅游者中,外国人59.9万人次,增长17.2%;港澳台同胞45.2万人次,增长23.4%。全年旅游总收入202.1亿元,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2.3亿元,增长18.7%,国际旅游创汇3.0亿美元,增长23.4%。

六、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增势迅猛。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2766万美元,同比增长40.6%,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4925万美元,增长62.3%,进口7840万美元,下降1.3%。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5175万美元,同比增长24.9%,加工贸易4230万美元,增长56.2%。

出口商品结构逐步调整。在出口四大板块中,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额为5074万美元和6390万美元,分别增长86.8%、83.5%,占全市出口总值比重为20.4%和25.6%,比上年分别提高2.7个和3.0个百分点;农产品、纺织服装出口额为5712万美元和4851万美,分别增长38.7%和27.6%。对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加快,出口额分别为4515万美元和2137万美元,增长90.7%和97.8%;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出口额为8785万美元、4645万美元、4046万美元和683万美元,分别增长51.7%、49.7%、64.8%和35.4%。

招商引资形势良好。2010年,全年新签内资项目583个;协议投资额496亿元,同比增长27.2%;实际到位内资(含续建)300.8亿元,同比增长36.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0个;合同外资金额5803万美元,同比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17414万美元,增长20.7%,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263万美元,增长25.8%,比上年提高29.5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有新突破。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不含基金收入)突破40亿元,达44.3亿元,同比增长41.8%,增幅创历年新高;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达30.8亿元,增长48.1%。在财政收入构成中,税收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38.5%,占财政收入的81.6%,其中国税收入13.0亿元,增长26.5%;地税收入19.5亿元,增长36.0%。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4.3%,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

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财政支出完成70.3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8.2亿元,增长14.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4亿元,增长11.7%;教育支出7.4亿元,增长10.7%;医疗卫生支出5.7亿元,增长12.1%;环境保护支出2.7亿元,增长47.7%;科学技术支出1.5亿元,增长55.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亿元,增长41.4%。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72.4亿元,比年初增加99.4亿元,比上年多增26.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8.0亿元,增加41.5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01.3亿元,增加23.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81.0亿元,比年初增加69.9亿元,同比多增13.6亿元。其中,短期新增贷款19.3亿元,多增0.8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48.9亿元,同比多增8.9亿元。2010年,新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4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4家。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到2010年末,在我市开展保险业务机构共14家,其中:财险、寿险各7家。共实现保费收入12.9亿元,增长20.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亿元,增长40.6%;寿险保费收入8.4亿元,增长6.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5亿元,增长113.3%。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3.6亿元,增长15.4%,其中:财产险赔款1.8亿元,增长26.5%;寿险给付1.4亿元,下降5.4%;健康和意外险赔款和给付0.4亿元,增长71.1%。

八、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总量5231.1万吨,同比增长9.4%。其中,公路5213.0万吨,增长9.3%;铁路11.4万吨,增长135.7%;水路6.5万吨,增长25.0%;民航0.15万吨,增长55.7%。完成旅客运输总量2336.6万人,同比增长10.6%。其中,公路客运量2056.0万人,增长11.1%;铁路客运量140.7万人,增长1.2%;水运客运量105.6万人,增长12.1%;民航客运量34.3万人,增长20.3%。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55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5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9.6万辆,增长11.0%,其中私人汽车4.3万辆,增长21.4%。民用轿车拥有量2.1万辆,增长40.3%,其中私人轿车1.5万辆,增长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