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3-31 淮南市统计局

年末共有检验、检测机构5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8.52万台件,增长2%;制定修订省地方标准5项,新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查处食品、建材、农资、特种设备、计量等案件101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0年末全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4个(不含民间组织),文化馆8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3个,图书馆藏书32.7万册。各级综合档案馆7个,档案馆藏档案、资料61.12万卷(册),增长6%。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淮南日报》、《淮河早报》全年共发行1304.4万份,增长5.5%。

全市卫生机构570个,医疗病床10532张,卫生技术人员10860人。

全年在省级各项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获金牌 116.5枚,银牌68.5枚,铜牌71枚。成功承办了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比赛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在全省十七个市代表团中均位列第2位。承办全国第十届“市长杯”乒乓球赛。举行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倒计时活动、庆祝“淮南市全民健身日”实施一周年健身表演活动、淮南市第八届“林业杯”登山比赛活动和“淮河新城杯”中国淮南第二届国际传统武术节等30余项次重大活动,影响人数达百万人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7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消费性支出10688元,增加11.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3%,居住增长28.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5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46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76元, 增长9.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4.15平方米。

年末全市30.0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下降1.9%;26.5万名职工参加市级基本养老保险,增长10.9%;47.5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增长11.4%。失业保险机构发放失业金922.7万元,增长2.8%,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33万元,当年职业介绍 1.1万人。年末有6.6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1769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3万人,发放资金4868.5万元,增长  20.7%;解决农村11.7万人饮用水安全。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5560张,收养各类人员4748人。

全市有律师事务所22个,全年民事诉讼代理1274件,经济诉讼代理958件;拥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017个,全年调解民间纠纷9257件,办理公证文书23181件。法院民事案件立案 10963件,结案11097件。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社会用电量59.8亿千瓦时,增长6.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6亿千瓦时,增长17.5%。据水利部门测算全年供水总量20.5亿立方米。自来水供水总量12346万立方米,天然气7800.7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1.35万吨。

全年环境空气达到或优于Ⅱ级的天数占总监测天数的95%;地表水环境在Ⅲ类水质及其以上水质达到254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70%,与上年相比上升了3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控制指标7.2个百分点;COD较上年削减  4.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9。全年发生火灾事故332起,比上年增加40.8%,直接经济损失34.7万元,增长10.7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249起,下降13.2%,直接经济损失123.1万元,增长46%。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和可比口径计算。

3、2010年人口及相关数据将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中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