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3-31 丽江市统计局

#个人贷款 137341 73.23 #固定资产贷款 606246 60.72

表6:2010年保险业收付情况(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保费收入 57789 21.1

其中:财产险 1907 39.9

人身意外伤害险 2870 11.8

健康险 2234 4.6

商业车辆险 11050 50.7

寿险 30958 13.3

各项赔款和给付 12201 -0.9

其中:财产险 424 -5.6

人身意外伤害险 815  2.1

健康险 1689 7.6

商业车辆险 4363 8.1

寿险 1162 -56.8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两基”工程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政策,受益学生16.46万人,免补金额11074万元。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25万M2。全年小学在校人数10.65万人,初中在校人数5.27万人,高中在校人数2.1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25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760人。在校残疾儿童332人,残疾儿童入学率89.01%。小学毛入学率110.31%,提高1.33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99.60%,升学率达97.02%,小学辍学率0.3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6.11%,初中升学率70.25%,比上年提高6.35个百分点,初中巩固率98.24%,初中辍学率1.93%。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84%,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37%。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82.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

表7:2010年各类教育基本情况

在校学生数(人) 招生数(人) 毕业生数(人)

人数 增减(%) 人数 增减(%) 人数 增减(%)

普通中专 3033 21.8 1290 53.2 747 43.10

职业高中 5007 40.65 2774 145.05 1206 41.55

职业初中 2146 -25.8 91 -90.9 837 109.25

普通中学 73975 0.75 24831 -1.97 22660 -0.55

#高中 21315 -1.28 7174 -4.68 6744 -2.64

初中 52660 1.6 17657 -0.83 15916 0.36

普通小学 106472 -3.02 15339 -7.05 18293 -6.36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得到贯彻落实,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3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实施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项,申报专利74件,有2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广播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新建了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末共有文化馆6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管所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8%,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16.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8%。

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事业蓬勃开展。2010年全市共举办市级综合性运动会4次、县(区)级综合性运动会16次、乡镇(办事处)级综合性运动会129次、行业系统综合性运动会31次。我市运动员在各项目比赛中获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6枚。

卫生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改革加快,新农合深入推进,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10年,全市共有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99个,其中:市和区县级综合医院8个、卫生监督所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院6个、中医医院3个、中心血站1个、医鉴办1个、血防站1个、皮防站1个、乡镇卫生院60个。公立医院病床数2941张。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卫生技术员3027人。省属单位驻丽医院1个,床位30张,卫生技术人员27人。社会办医机构11个,其中:市管私立医院4个,床位523张,卫生技术人员263人;个体诊所151个,卫生技术人员311人。全市共建立了432个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99人。婴儿死亡率降至2010年的18.20‰,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010年的44.39/10万,住院分娩率83.52%,新法接生率达到95.7%,妇幼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99.06万人,参合人数92.99万人,参合率93.87%,全年共有234.05万人次享受新农合减免补偿,减免补偿金10817.7万元。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低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目标范围内。预计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3.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6‰。

民生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古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21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元,比上年增加565元,增长1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9452元,比上年增加2666元,增长9.9%。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就业渠道拓宽,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年末城镇全部单位从业人员8.75万人,增长5.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366人,比上年增加3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98万人,比上年增长41.80%。

统筹力度加大,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年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2700人,比上年增加3800人,其中:参保职工48700人,比上年增加3600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4000人,比上年增加200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9084万元,增长1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7300人,比上年增加17100人,其中:参保职工91100人,参保居民86200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3394人,比上年增加366人。征缴医疗保险费21603万元,增长149%。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30200人,比上年减少68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074万元,下降25%。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44200人,增加4900人。征缴工伤保险费1198万元,增长0.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6500人,增加2700人。征缴生育保险费702万元,增长6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300人,增长334%。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6万人,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16万人,比上年增加0.57万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5997.74万元,增长2.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8211.8万元,增长9.8%。年末各类社会福利单位23个,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1232张,收养各类人员85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9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3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5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5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