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桃源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3-30 常德市桃源县统计局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保稳定”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强势突围工作主线,齐心协力,科学运作,狠抓工业经济和项目建设,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积极应对罕见灾害的严峻挑战,全县经济从逐渐复苏走向平稳发展,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和经济正常运行,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综合

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5127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30517万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81173万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3437万元,增长16.0%。三个层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43.7:25.7:30.6调整为35.5:32.2:32.3.

财政收入增幅较大,财政支出刚性增加。全县完成财政收入65403万元,比上年增长3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103万元,增长25.5%;其中税收收入23484万元,增长27.3%;税收收入中,国税完成5953万元,增长77.7%,地税完成15310万元,增长23.7%。财政支出174051万元,增长29.2%;其中社会保障支出28872万元,增长1.2%;教育支出29568万元,增长8.6%;农林水事务支出33858万元,增长20.1%;医疗卫生支出16943万元,增长48.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659万元,增长35.3%;科学技术支出473万元,增长16.8%。

省“为民办实事”、市“10件实事”指标全面达标。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318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达44353人;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座;新建沼气池3016口;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省级示范社1个;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个;移民避险和改善生存环境搬迁人数已完成28人;移民培训人数达715人;林权发证率达到98%;新增通电话自然村45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21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完成22个;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7所;建设农家书屋工程98个;“四水”流域渔民解困工作已完成177户;小Ⅰ型以上水库消灭五类水质完成72座;压减珍珠养殖面积达600亩;改扩建乡镇敬老院已完工9所;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2%;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398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100%;援助城乡困难对象就业315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补偿率达到54%,统筹地区内政策范围内平均补偿率达到72%;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31件;对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达23人;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安装监控摄像机达17个;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达163元;农村低保扩面后保障人数达2.71万人,月人均补助标准达66元;新农合参合人数达769167人,住院补偿率达到60.65%;蔬菜农残检测超标率控制在0.65%的范围之内,确保了不发生重大群体性食品中毒责任事故;新增廉租住房600套;新增城镇租赁补贴户340户;改造农村危房户150户;改造了县城区小街小巷12条;市直改制企业社区解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398人,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327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2%。

市场物价上涨幅度大。2010年,受国内大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市场物价逐月上扬,年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02.9%和102.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105.82%、饮料烟酒类101.68%、服装鞋帽类100.76%、中西药品类101.24%、化妆品类101.68%、文化体育用品类100.30%、日用品类101.27%、家用电器类101.13%、燃料类105.63%、建材类103.45%、农业生产资料类101.77%、服务项目及收费类100.39%。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难度较大;重大工业项目不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县级财政缺乏调控与抗风险能力,县乡村债务化解难度越来越大;节能降耗形势严峻;物价涨幅过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维稳形势不容乐观。

农业

农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新口径)84842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376444万元,增长3.9%;林业产值30778万元,增长66.7%;牧业产值400371万元,增长1.5%;渔业产值30311万元,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524万元,增长19.1%。完成农业增加值530517万元,增长4.3%。

种植业获得了较好收成,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7.06万亩,比上年增长3.7%,其中稻谷种植183.86万亩,增长2.6%。油料种植85.46万亩,增长0.8%,其中油菜种植79.16万亩,增长0.6%。棉花种植20.40万亩,增长34.0%。苎麻种植7.16万亩,减少0.8%。烟叶种植1.50万亩,持平。甘蔗种植1.25万亩,增长1.6%。蔬菜种植22.35万亩,增长0.9%。

林业生产不断更新。年末有林面积37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81万立方米,立竹8098万根。全年共造林1.48万亩,四旁植树282万株,完成楠竹低改和垦复2万亩,退耕还林面积0.45万亩,森林覆盖率61.00%。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木材采伐54595立方米,增长56.5%;竹材采伐209.97万根,减少34.0%;油茶籽6802吨,增长0.2%;油桐籽561吨,增长0.5%。

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和规模化。随着市场需求变化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产品生产有增有减,但仍然产销两旺。

渔业生产形势继续看好。全年淡水养殖面积140005亩,比上年增加2000亩;水产品产量37500吨,增长5.1%;其中鲜鱼产量35920吨,增长5.3%。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1.52万千瓦,增长4.8%;农用车2085台,持平;拖拉机5508台,增长21.6%。全县化肥施用量128692吨,基本持平;农药施用量1077吨,减少0.4%;农村用电量13541万千瓦小时,增长0.1%。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由复苏走向高速发展。2010年,全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18172万元,比上年增长27.4%。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88家,比上年增加8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78941万元,增长52.5%;其中新产品产值658111万元,增长59.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9156万元,增长34.1%;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8243万元,减少4.5%;重工业增加值260913万元,增长46.6%。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3931万元,增长58.1%。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工业9188万元,增长53.4%;股份制企业154480万元,增长54.6%;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36546万元,增长14.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8942万元,增长25.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047417万元,产销率97.08%;实现税金29231万元,增加2893万元;实现利润20979万元,增加6712万元;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527万元,增加22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