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胶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3-30 青岛市胶南市统计局

八、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成绩显着。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人口37.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3.64万人)。老城区改造形象进度明显,东部新区开发步伐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市区新增绿化面积67.0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481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48万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全市共完成城镇建设总投资4.36亿元,新建、扩建道路面积8.4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9.6公顷,新增公共建筑面积4.01万平方米,新增生产性建筑12.96万平方米,新增住宅面积15.5万平方米。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7.37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年内达到14.13万人。

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海清环保污水处理厂提升工程、中科成污水处理厂提升和二期扩建工程、易通热电博源电厂脱硫工程等重点减排工程按期建成并投入运行。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力配合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了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大源头控制污染力度,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282个,验收建设项目192个,拒批污染项目8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青岛五市首位。

生态市建设务实推进。落实国家“以奖促治”政策,争取中央农村环保资金200万元,组织实施了灵山岛自然保护区垃圾处理等4个项目建设。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6家单位通过了环境友好系列创建验收,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获新进展。全市鉴定科技成果38项,其中11项达到国际先进,27项达国内领先;农业领域5项,工业领域17项,医疗、卫生领域15项,其他领域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项,青岛市科技技术奖7项。申报并被认定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7家。

年内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643.7万元,青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家(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青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专利申请量369件,比上年增长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9件。专利授权量264件,增长14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9件,增长262%,所占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全市共有22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获得资金支持610万元。其中:10个项目列入星火计划,2个项目列入火炬计划,4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全市有12个项目列入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获得资金支持220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学校121所(国办学校111所),教职工9817人,在校生12.31万人。其中,高中7所(含民办学校1所),在校生1.1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1人;初中26所,在校生3.0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45人;小学76所,在校生5.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7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含民办中等学历职业教育学校9所),在校生2.9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83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25处(含镇综合文化站),其中市级文化机构7处,镇综合文化站18处,影剧院2处,文化馆1处,博物馆1处,图书馆(含镇、街道图书室)24处。推出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200余次,各类艺术团体(含各镇庄户剧团)演出2000余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市在地市级以上发表、参展、参演作品101件。顺利通过了省社会文化先进市(县)复评。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改善,城乡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更加完善,有线电视覆盖网络进一步扩大,全市有线用户达到29.8万户。对外宣传和节目创优成果显着,全年自办广播节目432小时,自办电视节目169小时。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9处,卫生防疫机构2处(含卫生监督所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667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52人(含乡村医生1021人),其中医生2052人(含乡村医生1021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25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101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普及,体育场馆数量达到654个。全市开展了26次群众性体育活动,向青岛市以上体育部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34名。夺得各类奖项金牌73枚,其中:拳击4枚、摔跤5枚、柔道4枚、跆拳道2枚、射击7枚、举重1枚、空手道2枚。(击剑2枚、射箭4枚、田径4枚、自行车3枚、武术6枚、羽毛球8枚、皮划赛艇12枚、排球4枚、篮球4枚、足球1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39202人,比上年末增长0.22%,其中非农业人口390948人,农业人口44825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1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54元,比上年增长11.7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82元,比上年增长14.83%。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042元,增长14.1%。

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分别为:汽车33辆,电脑72台,彩色电视机111台,电冰箱103台,洗衣机87台,空调器77架。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分别为:电脑23台,汽车8台,电视机118台,电冰箱98台。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市新增城乡就业4.39万人,其中城镇就业1.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7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5%,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71.8%。全市养老保险参加统筹人数净增5193人,达到142683人,参加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66012人。其中,在职人员148856人,退休人员17156人。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0636人参加该保险并享受医保待遇。

注:1、公报中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指各单位在岗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私营经济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