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德清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新列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和示范企业各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新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1家,县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9家。德清经济开发区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教育。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25184人,专职教师1705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6738人,专职教师306人;小学19所,在校学生26197人,专职教师1437人;幼儿园393班,在园幼儿12093人,教职工数1032人。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9%,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99.0%。“轻负高质”深化有效教学,2010年高考再传捷报,全县文理科上重点分数线447人,上线率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重点万人人口上线率列全市第一,并连续7年超省平均水平。成功创建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县。组建了以县职业中专为龙头,包含8个合作企业、9所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联盟”助推校企合作,为培养企业所需的专用人才提供新模式。2010年9月我县首所特殊学校,即县培康学校建成,总投入达950万元,已接收29名智障儿童,该校建成成为衡量我县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1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单位87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藏书量21.4万册,报刊藏量2.4万册,全年共接待读者13.4万人次,流通图书17.0万册次。“欢乐德清”群众文化活动常演常新。全年各级各类文艺演出1060场,其中专业演出98场,广场活动75场,基层文化活动887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000场。继续推进“一乡一节”活动,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成功举办百架钢琴入杭城――洛舍钢琴文化节、第十二届“丝路之源”2010中国.德清新市蚕花庙会、新市羊肉黄酒节、三合防风文化节、第十届“乐源杯”淅北乾龙灯会和雷甸杨墩枇杷文化节等乡镇节庆活动。年末我县有线电视用户6.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4.7万户,广播电台每日自办节目平均播音时间16小时50分,电视台平均每周自制节目播出时间111小时。 卫生。全县实行合作医疗或者医疗保险的村数达到151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5.8万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62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1587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37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926人,注册护士644人,卫生防疫人员59人。2010年孕产妇分娩比例为100.0%,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7.0‰。 体育。全年县以上体委系统举办运动会8场,在省以上运动会共获金牌9枚、银牌4、铜牌8枚,被市政府授予“湖州市竞技体育贡献奖”,成功举办全国射箭奥林匹克项目锦标赛、2010年浙江省全民健身活动浙北片区“种文化”湿地户外体育活动、第二届中国(下渚湖)湿地越野挑战赛、德清首届全国钓鱼大赛、环太湖老年体育圈经验交流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和工作交流研讨会,扩大德清知名度和美誉度。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总投资3.1亿元的县体育中心于2010年6月份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全县农村新建造篮球场50个,全民健身路径80条,门球场6个。截至年未,全县已有农村篮球场159个,其中灯光球场25个,健身路径208条,乒乓球桌203张,门球场37片,地掷球场12片。社区体育设施逐步完善,武康镇社区实现了全民健身路径的全覆盖。 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环境保护。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5亿元,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8.7%、100.0%、99.9%;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57.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监测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达到330天,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1.5。 社会安全。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全县共发生各类事故254件、死亡68人、直接经济损失358.5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10.6%、5.6%和10.2%。其中,交通事故数210件、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41.9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12.5%、6.9%和9.8%。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县总户数13.7万户,户籍人口4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70人。人口出生率7.3‰,人口死亡率8.3‰,人口自然增长率-1.0‰。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16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575元,比上年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820元,比上年增长1.3%,恩格尔系数为35.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490元,比上年增长22.4%,恩格尔系数为35.7。年末城镇居民家庭住房人均建筑面积36.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年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家庭214户,新增廉租住房100户。城乡统筹建设实现新跨越。全县共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5288户,完成4117户。“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各示范村和整治村创建任务均已全面完成。城乡垃圾一体化工程入围省十大民生工程候选名单。 社会保障。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4.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0.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1.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9.2万人。全县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全年新增参保人数4358人。从2010年1月起,全县企业1.5万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月均增资150元,平均企业退休人员工资达到1553元/月。加大对失业人员帮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2286人,帮扶4387名失业人员和115名农村低保家庭人员再就业,帮助112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农村低保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基数归零、动态归零”目标。 社会福利。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福利机构29个,床位4182张。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527户,发放低保金额223.0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1788户,发放低保金额646.0万元。城镇低保标准从原来的315元/月.人调整到360元/月.人;农村低保标准从原来的190元/月.人调整到220元/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