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韶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财政收入有新突破。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不含基金)达2.22亿元,同比增长16.8%。按构成情况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1.44亿元,增长21.5%;上划两税5927.7万元,同比增长9.6%;上划所得税1212.3万元;上划省级营业税737.8万元,同比增长23.4%。在一般预算收入构成中,税收收入6503.1万元,同比增长30.6%,占45.3%。 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财政支出(不含基金)完成4.96亿元,同比增长50.4%,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7587.3万元,增长51.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591.4万元,增长237.9%;教育支出7265.7万元,增长3.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784.9万元,增长16.5%。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55252万元,比年初增加56935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9403万元,比年初增加25936万元;企业存款余额43888万元,比年初增加25159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0530万元,比年初增加3101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79426万元,比年初增加28471万元;中长期贷款11104万元,比年初增加2539万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财保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018万元,比上年增加31万元,各项赔款和给付617万元,比上年减少97万元;人寿保险收入4074万元,各项赔款和给付70万元,比上年减少329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0年,我市顺利通过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终期验收,成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高新技术产值12.6亿元。完成专利申请192件、授权145件,工矿企业授权增长率达到206%;“污水处理污泥过程减量化技术应用”已列入科技部863示范项目。 2010年全市有各类学校25所,其中高中1所,职高2所,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2所,小学16所,幼儿园13所。在校学生12842人,高中899人,职高4225人,初中2468人,小学5250人。完成韶山学校综合楼、职业中专师生公寓和师生食堂建设;完成韶山学校小学部和大坪乡中心学校省合格学校建设,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83%、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初中生年辍学率为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完成市图书馆的主体建设和25家农村书屋建设,举办和承办了省委、省政府“五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庆三八大型文艺汇演、计生协成立30周年暨婚育新风文艺汇演,参加了重庆“红色中国行—革命老区红歌会”,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开展了地面移动数字电视业务,开通了红色影视频道。 启动韶山医院住院大楼建设,完成农合兑付大厅建设,新农合住院补偿率达45.6%,全市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96.3%,住院分娩率达99.5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363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59张。 省十一运会韶山赛区定向越野赛取得圆满成功,参与承办了省级全民健身项目12?26长跑赛,进行了全市国民体质监测,发放11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配套器材。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总量276.11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9%。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4.64%,林木绿化率48.9%,森林蓄积量35.9万立方米,完成退耕还林809亩,补植补造380亩,林权发证率99.93%。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100%;重点工业企业烟尘、粉尘、氮氧化物排放达标率均为100%。建设农村清洁清工程示范村1个。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2010年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3人,同比下降62.5%,其中: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097;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为0;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0.03%。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86元,比上年增长14.8%。 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1610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502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10人。 2010年,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7898人,其中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2786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5112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413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700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78677人,参合率95%,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参保42321人,领取14037人。全年收缴养老保险2140万元,失业保险130万元,基本医疗保险1312万元,生育保险40万元,工伤保险66万元。新建廉租房256套,对328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了廉租住房保障。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