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3-17 德阳市统计局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市有保险公司24家,其中,财险公司11家,寿险公司13家。全年保费收入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财险保费收入9.8亿元,增长27.3%;寿险保费收入28.7亿元,增长43.5%。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7.8亿元,增长4%。

全市证券交易机构年末开户总数达到21.4万户,全年交易额达到1288.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市高等教育学校6所,中等职业学校22所,普通中学170所,小学389所。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8万人,在校5.9万人,毕业1.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5万人,在校5.7万人;普通中学招生5.6万人,在校17.5万人;小学招生2.7万人,在校17.6万人。

狠抓国家省市示范高中的创建.全市已建成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5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7所。全面完成“爱心助学”工程任务,全市共有37.2万名贫困大中小学生受到资助。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22.5万人次。培训在职职工50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5.5万人科次,获得本(专)科文凭161人。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年认定授牌省高新技术创新产品3个,产学研创新联盟2个,新增创新型企业1家。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67项,成交金额1.1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7项,有10项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全年共立项各类市级科技计划74项,完成市级新科技成果登记40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1项。

广汉市、什邡市、中江县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广汉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作已在全市开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启动省制造信息化重点城市的试点工作。评选20户企业作为“德阳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大力开展横向科技合作。全市共实施各类横向科技合作项目6项。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签订共建“院地科技合作示范区”协议。

全年共申请专利988件,专利授权667件,其中:授予发明专利权76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16件,审理结案16件,结案率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全市共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5个。全市一级图书馆2个,一级文化馆3个,三级文化馆1个。文化品牌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绵竹年画节、梨花节、保保节、德孝城孝文化活动等。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大赛中,“绵竹年画节”获全国“群星奖”项目类金奖。群众性广场文艺表演多姿多彩,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开展了网吧专项整治、歌舞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整治。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66万册(件),文化站122个,博物馆6个。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繁荣,全年全市地方报纸出版2种,出版量6万份;期刊出版4种,出版量4.4万册。

医疗卫生工程不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6个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83%。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8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4.83%。

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144个。其中:医院65个,卫生院14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拥有卫生机构人员16721人,卫生机构床位14144张。其中:医院7702张,卫生院5799张,妇幼保健院318张。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287.95/十万,孕产妇死亡率为28.91/十万。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3项、市级奖励1项。创建省级训练基地2个。建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有5名运动员输送到省(市)优秀专业队,有1人入选国家青年队。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4亿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按公安年报统计,全市总人口389.2万人,较上年增长0.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2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10.6%和11.7%,转移性收入增长12.0%;人均消费性支出12706元,增长13.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1.7%,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9.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2.0%;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9.0%;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长33.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长12.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85.8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41.1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3平方米。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2万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15027人,登记失业率3.7%。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到4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52.9万人,增加2.5万人。“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

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22.1万人,比上年增长6.7%;保障资金投入2.5亿元,下降2.5%。其中城镇10.6万人,资金投入1.7亿元;农村11.5万人,资金投入0.8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进展较快。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4个,床位444张;敬老院125所,床位5685张。全市年末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4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6个。社会救济对象41.1万人。其中:农村救济对象29.3万人。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持续好转,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优良天数达到356天,达标率97.5%;水环境质量好转,出境断面(清江断面)水质12个月全部达标;市区声环境质量好,区域噪声昼间为48.95分贝,夜间为42.05分贝。

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强化污染综合整治。限期挂牌治理的20家工业企业、6家畜禽养殖企业全部完成治理任务。开展河道禁养、农家乐污水、八小行业、文化娱乐和建筑噪声、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工作。淘汰黄标车1300辆。督促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其中2座通过环保验收。全市共实施57个减排项目,削减COD4650吨、二氧化硫650吨,完成2010年年度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