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个加快”的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经济发展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全市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32.7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236.2亿元,增长11.3%。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6.5:57.8:25.7。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6、10.8和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93.1亿元,增长18.5%。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3.5%,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36公顷,增长0.1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04公顷,增长1.9%;蔬菜播种面积5.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320公顷,下降3.8%。粮食总产量实现灾后连续两年增产,达到 202.2万吨,同比增加1.7万吨,增长0.8%。其中:小春粮食作物产量达56.3万吨,同比增长1.0%;大春粮食作物产量为145.9万吨,同比增长0.8%。油料作物产量为18.0万吨,同比增长3.0%。蔬菜产量186.9万吨,下降0.2%;瓜果产量6.2万吨,增长8.9%。 全市出栏生猪439.1万头,增长3.4%;出栏家禽9824.2万只,增长8.8%;肉类总产量49.7万吨,增长5.4%;禽蛋产量12.0万吨,增长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企业规模扩大。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8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2.6%,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4%。工业企业达到1040户,比上年净增100户。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248户,比上年增加86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19户,50亿元以上的企业4户。 工业生产回升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63.3亿元,增长30.4%;主要行业生产加快:纺织服装行业增长38.7%、医药行业增长38.3%、建材行业增长37.3%、化工行业增长33.3%、食品行业增长31.5%、机械行业增长25.2%。 工业效益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9.7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实现利税188.6亿元,增长33.3%;实现利润103.5亿元,增长31.0%。亏损企业亏损额1.8亿元,比上年下降6.0%。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磷矿石272.9万吨,增长60.7%;水泥产量1015.1万吨,增长56.7%;化肥产量72.3万吨,增长42.4%;电站用汽轮3284.4万千瓦,增长20.9%;发电设备3451.1万千瓦,增长18.9%;精制食用植物油31.5万吨,增长13.3%;钢材产量57.2万吨,增长8.1%。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 243个,比上年增加30个;实现工程结算收入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利润总额4.3亿元,增长3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1.3亿元,其中城镇投资4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30.2亿元,增长4.7%;更新改造投资184.8亿元,增长1.8%;房地产开发投资47.0亿元,增长19.6%。 重大投资项目进展顺利。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71个,完成投资267.0亿元,占全市总投资的44.4%。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回升。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674.6万平方米,增长4.4%;商品房竣工面积150.8万平方米,增长1.9%;商品房销售面积226.6万平方米,增长2.0%;商品房销售额75.0亿元,增长21.4%。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分地域看,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2.8亿元,增长16.3%;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6.9亿元,增长21.7%;农村消费增幅高于城市5.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30.4亿元,增长20.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3亿元,增长20.9%。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比上年同期增长44.6%,汽车类增长32.2%。 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6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0.7万人次,增长12.3%;国内旅游者768.1万人次,增长48.4%。三星堆景区接待旅游者61.8万人次,增长61.6%。全市旅游总收入40.8亿元,增长33.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65.7万美元,增长6.5%。年末全市旅行社43家、星级宾馆9家。 六、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全年引进国内市外投资项目532个,实现到位资金总额28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省外到位资金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引进了江苏汉舟电气产业园、上海汇益液压控制系统投资项目,山东泰山磷石膏板生产项目、保利地产城南副中心开发项目、重庆银鑫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等重大投资项目,城市服务业项目引进成绩显着。 全年进出口总额22.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2.1%。其中,出口9.4亿美元,下降35.4%;进口12.9亿美元,增长30.0%。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5亿美元,增长24.8%。 七、交通、通信和邮电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568公里。在总里程中,等级公路占公路里程总数的88%。其中,高等级公路(含一级公路)334公里,高速公路100公里。全年新铺油路(水泥路)401公里。全市实现乡乡、村村通公路。新建县、乡级汽车站30个。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45.1亿吨公里,增长13.2%;旅客周转量23.4亿人公里,增长35.0%。全市交通重建项目累计开工40个;累计完成投资67.2亿元,占总投资的89.0%。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9万辆,比上年增长26.5%。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7.4亿元,增长23.4%,国际互联网用户30.6万户,增长39.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68.6万户,增长15.9%。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财政总收入187.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8亿元,增长43.9%,其中税收收入35.6亿元,增长46.9%。财政支出总额29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金融运行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3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685.5亿元,增长15.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92.4亿元,增长19.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1.3亿元,增长5.3%;中长期贷款余额278.5亿元,增长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