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1-03-12 四川省统计局

医疗卫生资源。年末拥有全省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72468个,床位29.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1.4万人,执业助理医师3.1万人,注册护士10.1万人。妇幼保健机构203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万人,注册护士0.4万人。乡镇卫生院4719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万人,注册护士1.4万人。

卫生环境和疾病控制。新增省级卫生城市1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较上年提高4.1和7.9个百分点。全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04.1/10万,较上年减少13.1%。

农村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175个县(市、区),覆盖农业人口6614.4万人,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率达95.0%,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40.9/10万和12.0‰。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18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3%;为62个妇幼保健机构配备急救设施。

体育事业。全年省优秀运动队获世界级比赛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3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39枚、银牌24枚、铜牌15枚;获全国比赛金牌19枚、银牌17枚、铜牌30.5枚。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29.2亿元,增长17%,共筹集公益金8.6亿元。全省建成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5所、省级18所,市(县)级体校19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90个。继续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实施“雪炭工程”6个,全省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3640条,当年新建170条。投入专项资金0.9亿元实施体育“十项惠民行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29个。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10年,安排工业节能专项资金8000万元,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资金2300万元,全省382户企业完成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其中,关停小火电机组27.65万千瓦、关闭整合小煤矿238万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6万吨、炼钢24.45万吨、工业硅5.3万吨、焦炭48万吨、铁合金10.1万吨、电石34万吨、水泥470.7万吨、平板玻璃230万重量箱、造纸18.4万吨、酒精2.1万吨、制革30万标张、印染布0.6亿米、化纤6万吨,促进了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降低,完成全年国家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环境保护。2010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8600万元,180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85%,3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全面展开,依法划定了246个城市、3472个农村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10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7575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2592人;环境监察人员2369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49个,完成投资14083万元。其中,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83个,完成投资12378万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项目66个,完成投资1705万元。

生态建设。2010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6个,面积889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3%。国家级生态县2个,省级生态县8个。

安全生产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表现出:“三个下降、一个稳定、一个较好”的发展态势。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明显下降,全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0097起、死亡3872人,分别下降11.5%和4.5%。事故死亡人数首次控制在4000人以内。

全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的生产经营单位达104846家(处),共排查出一般隐患164694条,已整改160399条,整改率97.4%;排查治理重大隐患412项,已整改销号245项,整改率59.5%;累计落实治理资金55279.25万元。全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23人,下降20.7%;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01人,下降7.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3.06人,下降17.7%;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3.877人,下降10.5%。全年共培训安全生产从业人员104.06万人次。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增长11.7%。其中,工薪性收入11311元,增长11.6%。人均消费性支出12105元,增长11.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5%。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增收677.5元,增长15.1%。其中,工资性收入2258.4元,增收437.0元,增长24.0%;家庭经营纯收入2292.4元,增收219.6元,增长10.6%;财产性纯收入146.5元,增收51.7元,增长54.6%;转移性纯收入442.2元,减收30.9元,下降6.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96.7元,增长11.6%。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增长16.1%,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增长9.0%,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1.3%,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6.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3%。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703.6亿元,增长17.8%。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5274.2亿元,增长26.6%;定期储蓄存款余额8429.4亿元,增长12.8%。

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城乡就业人员达47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4万人,增长0.3%。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1382万人,增加36.2万人,增长2.7%。201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30.9万人,签订就业协议25.8万人,就业签约率达85.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4.6万人,登记失业率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0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64.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65.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583.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484.2万人。全省67个参加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参保人数66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0.5万人。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87.0万人;城市“低保”资金支出34.7亿元,全省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50元;农村低保人数达到394.5万人,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58元。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9元和6元,达到154元和62元。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全省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5.1%。按农村低保和五保人数计算,农村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196元;按城市低保人数计算,城市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202元。城市国办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新增3155张;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心敬老院152所,新增床位1.1万张。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313个,社区服务中心781个。销售福利彩票36.8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6亿元。

十三、民族自治地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