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密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3-12 潍坊市高密市统计局

5、国内贸易持续繁荣。

消费品市场继续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31亿元,增长18.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2.42亿元,增长3.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5.5%。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市及以上城镇零售额实现73.87亿元,增长23.9%;市以下农村实现17.4亿元,增长16.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1.5亿元,增长23.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8亿元,增长11.3%。

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以汽车、娱乐为主的发展型、休闲型消费已逐渐形成新一轮消费热点。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1.95亿元,增长52.6%,其中:汽车类零售额实现8.64亿元,增长105.4%。

6、对外经济合作态势良好。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30806万美元,增长26.4%。其中进口27710万美元,增长6.1%;出口103096万美元,增长33.2%。在出口总额中,自营出口83368万美元,增长29%;三资企业出口19728万美元,增长54.5%。招商引资工作又上新台阶,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2010年我市以企业招商为重点,借势青岛,主攻日韩中国港台,实现了招商引资新突破。全市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5.6亿元,其中境外资金5199万美元。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7、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82处,在校学生112295人;其中普通中学41处,在校学生48229人;职业中学3处,在校学生8020人。

8、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全市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2处,病床3724张,卫生技术人员4960人,乡村卫生室430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序开展,全年筹集合作医疗资金8533.65万元,有60.95万人次参合。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一年来共投入资金5777万元,用于更新医疗设备和业务用房建设。

9、体育事业捷报频传,又创佳绩。全市运动员在潍坊市级比赛中荣获金牌62枚,银牌48枚,铜牌66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23枚,银牌14枚,铜牌15枚。同时,向上级体校、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89人。

10、文化建设亮点纷呈。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获得圆满成功。张建中艺术馆建成。电影大厦等文化产业项目顺利推进,惠影科技海外成功上市。519处村居建成文化大院,新建规范化农家书屋120处。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末有线电视总户数达18.66万户,其中城区6.7万户,农村11.96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有序推进,截止2010年底,城区已顺利完成。

11、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全市新上科技计划项目5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5项,潍坊市级2项,本市38项。全年共完成科技成果76项,其中有5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潍坊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潍坊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41家,新增27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市总数达到17家。全年共申请专利580项。

商标名牌战略卓有成效。“孚日”、“海宇”、“泰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胶河土豆”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惠和”牌雪白金针菇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被评为“全国商标百强县”。

12、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较快。

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亿元。潍胶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我市无直达青岛、潍坊一级公路的历史。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087.5公里,其中国道31.3公里,省道126.32公里,县道333.9公里,乡道283公里,村道2313公里;公路密度达202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养护里程430.4公里。

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25260辆,其中客车325辆,货车24935辆。全年完成客运量143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8118万人公里,增长3.9%;完成货运量2488万吨,货运周转量822373万吨公里,增长2.16%。

13、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825.6万元,比上年增长19.9%;全市年末各类电话总计91.5万部,其中移动电话67万部,固定电话24.5万部。每百人拥有手机77.1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2部/百人。

14、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2778.30吨,比上年降低2.31%;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7573.67吨,比上年降低1.56%。全市日处理污水能力12.94万吨,其中工业污水7.56万吨,生活污水5.38万吨。

三、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15、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按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年末全市总户数为285348户,户籍总人口为868715人,其中男性435701人,女性433014人。全市年人口出生率为9.01‰,死亡率为6.7‰,人口自然增长率2.31‰。

16、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以群众工作引领和谐创建,平安文明高密建设扎实推进,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年全市刑事发案1600起,比上一年下降6%;交通事故发生3584起,致死154人,下降19.8%;火灾事故319起,下降14.2%,实现火灾事故人员零死亡。

17、农民生活条件日臻完善。全市农村用电量11.2亿千瓦时,增长17.89%。在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汽车后,2010年对部分村居饮用安全水进行更新改造,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实现“村村通”。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迁村并点合村并点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107个农村社区建设,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单位”。

18、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632元,增长21.0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637元,增长15.7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85平方米。2010年,市政府又投资2000万元实施城区集中供热综合改造,新铺设地下管网4.8公里,全市集中供暖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

19、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基本建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4092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00人,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689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1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全市22572名各类离退休人员都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保险金,1627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得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964个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其中企业参保721家。全市参保人数已达到123507人,全年实际收缴养老保险费54817万元。全年征收失业保险费2889.92万元。医疗保险参保单位达到1003家。全市参保人员190922人,全年收缴医疗保险费14439万元。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063人,农村养老保险也取得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