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3-11 东营市统计局

金融信贷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67.10亿元,比年初增加266.12亿元,增长20.5%。居民储蓄存款小幅增长。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 703.06亿元,较年初增加62.84亿元。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各项贷款余额1148.11亿元,比年初增加248.75亿元,增长27.7%。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762.99亿元,较年初增加165.93亿元,增长27.8%;中长期贷款余额364.82亿元,较年初增加91.91亿元,增长33.7%。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83亿元,增长28.4%;人寿险保费收入29.06亿元,增长13.2%。全年赔付额6.97亿元,增长21.1%。其中,财产险赔付额5.87亿元,增长20.9%;人寿险赔付额 1.10亿元,增长21.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9.92%,师生比为1:16.16。全市有14095人参加普通高考,有1269人参加高职对口招生考试,共录取新生12842人,总录取率83.6%。按科类分,文科3612人,理科6464人;按层次分,本科6518人,专科6324人。

东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共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应用技术成果18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家,高新技术产品数6个,国家级新产品6个。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2970个,成交金额14.1亿元,增长6.3%。新认定科学研究开发机构18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11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80.95亿元,增长35.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5.35%,比年初提高3.2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205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08件、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1005件;专利授权量2017件。

质量兴市战略深入实施。年末,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名牌产品98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7个。其中,新增山东名牌产品7个、山东省服务名牌2个。1个标准化示范区获得“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称号,两个示范区申报了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5家企业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全市有6家企业的11个产品申请采标,并全部办理采标标志。年末,全市共办理采标224项,全市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了85%以上。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年末,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民间艺术团体11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7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4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座。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99.49%和99.16%,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4.4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01万户。吕剧小品《随礼》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小品剧本《最幸福的事》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比赛中获一等奖。京韵大鼓《丑末寅初》获“全省曲艺汇演”一等奖。小品《美丽的误会》获山东省第二届农村文化艺术节曲艺小品金奖。在全省首届青少年舞蹈大赛中,我市共有11人(组)获奖。在全省老年文艺大赛中,我市选送的5个节目被评为最佳演出奖和优秀组织奖。

体育事业快速推进。竞技体育实现重大历史性突破。备战参赛省22届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共取得金牌9.25枚、银牌11枚、铜牌8枚,创1998年第十九届省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全年共获得省级以上比赛金牌32枚、银牌15枚、铜牌11枚,其中,省级竞技比赛获得金牌25枚,银牌16枚,铜牌9枚;获得全国比赛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1枚;亚运会铜牌1枚;首届青年奥运会金牌1枚;世锦赛金牌2枚。成功举办了“中国万达”2010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积分赛、首届黄河三角洲地区体育舞蹈大赛、“欣马杯”2010黄河水城龙舟大赛。组织承办了2010中国国家女子乒乓球队“直通莫斯科选拔赛”、2010中国-阿根廷国际男篮挑战赛等8场大型赛事。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0家,其中,医院76家,卫生院34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家,卫生监督执法机构6家,妇幼卫生机构5家,个体诊所338家。卫生技术人员12802人,其中,医院9355人,卫生院1763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287人,妇幼卫生机构261人;其中,执业医师4322人,执业助理医师843人,注册护士487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0036张,其中,医院8370张,卫生院131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1张,妇幼卫生机构180张。乡村医生1506人,卫生员8人。全年完成门急诊1397.75万人次,出院病人23.68万人次,实现业务收入43.7亿元。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南展区道路工程、东城道路改造工程、登州路锅炉房工程、清风湖景区亮化提升工程、北二路(东青高速至东三路)改造工程等43项东西城市政设施建设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新增道路面积7.1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58.89公顷,新增污水管线长度6.7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监测站6个,其中二级站1个。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8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额3.8亿元。建成烟控区7个,面积126.8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89.6平方公里。实施9个工业废水治理及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工程,新投用2座污水处理厂。全年化学需氧量减排5500吨,二氧化硫减排20000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8%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近岸海域功能区达标率100%,各类噪声均符合相应功能区划要求。

生产安全事故全面下降。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878起、死亡193人、受伤748人、直接经济损失581.08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 22.5%、7.7%、29.3%和0.8%,实现了四项指标连续十年全面下降。杜绝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是全省两个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市之一。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小幅增长。年末户籍人口184.87万人,其中,男性93.14万人、女性91.73万人。全市共出生16480人,人口出生率为8.92‰,死亡率为4.84‰,自然增长率为4.08‰,合法生育率为98%,晚婚率为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