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档案、广播、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766人;文化馆(站)191个,从业人员726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8人,藏书55万册;艺术表演场馆3个,从业人员64人。截至目前,全市创作戏剧作品11部,曲艺、小品30个,歌曲26首。全市拥有综合档案馆14个,馆藏档案53.23万卷(件);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463个,已建立村级档案室144个。 新闻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年市电视台共播出电视新闻344期,4128条,广播新闻349期,2922条,其中:电视新闻在中、省台播出491条,广播新闻在中、省台播出127条,《百姓关注》播出98期,纪录片27部。电影公益放映4.3万场次,放映覆盖率占行政村100%,自然村占85.0%以上。截止2010年底,全市广电网络覆盖了13个县(区)、163个乡镇、1182个行政村,县、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光缆覆盖率已达35.0%以上,用户覆盖率达55.0%。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4.35万户,其中:当年新发展用户3.0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25.96万户,其中:当年新发展6.52万户,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全市电视覆盖率99.6%,广播覆盖率99.3%。《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46期,共计1211万份。九月份正式挂牌成立了陕西中广传播延安分公司,并开设了市内第一家CMMB终端产品营销点。目前,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已发展到近3000户。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有序推进。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6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0个;床位851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009张;卫生技术人员10252人,其中:医院、卫生院8488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村卫生室2580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40人,2009-2010年两年共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2815个,使全市规范化村卫生室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共接呼救电话1.42万次,出动急救车辆1.42万辆次,接回伤病员1.21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全民健身和体育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省级体育先进县(区)4个,先进乡镇12个、先进社区5个、先进单位16个,市级体育县3个;建立了90多个全民健身辅导站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60人;建成全民健身广场16个。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范围内建成12个室内健身房、56条全民健身路径、100多个晨晚练点,为群众健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群众体育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到70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3% 。在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杯9尊、银杯9尊、铜杯2尊;金牌168枚、银牌99枚、铜牌124枚,团体总分16267.25分,比赛金牌和团体总分均位居全省第三,并被省运会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圆满完成参赛目标任务,创造了我市参加省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2亿元,筹集公益金700多万元;销售网点从去年的206个增加至230个。 十、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取得显着成效。全年新签合同项目113个,总投资717.30亿元,引进资金714.31亿元。有100个项目开工建设,到位资金85.55亿元,合同项目履约率为88.0%;续建项目91个,本年度累计建成39个,到位资金59.17亿元。新签和续建项目总到位资金144.72亿元,其中:境外和境内省外到位资金81.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35.77万美元。新签订协议项目44个,总投资143.76亿元,协议引进资金143.70亿元,7个协议项目转化为合同,协议转化率16%。全年共实施经济协作项目29个,项目总投资2221.54万元,争取捐赠资金670万元,捐赠资金到位670万元。其中,市直单位5个项目,捐赠资金到位150万元;县区24个项目,捐赠资金到位520万元。目前,2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42吨,比上年削减3.5%;二氧化硫排放量18484吨,比上年削减1.5%。全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为315天。累计建成清洁文明井场32489个,清洁文明井场建成率达到95.4%;建成废水处理及回注站207个,回注率达到90.8%;建成输油管线6289.6公里,年管输原油580.35万吨,管输率达到45.0%;绿化油区面积11.7万亩,绿化道路7723.44公里;石油伴生气年利用率达到60万立方米。与延安电视台联合开办了绿色家园专栏,播发节目186期,发布空气质量信息预报1826次。在延安环保信息网发布各类信息4.8万余条,网站点击数达43万多人次,成为群众了解环保的窗口和环保部门服务社会的桥梁。 十二、市政建设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全年共清运和处理生活垃圾13.86万吨,垃圾清运率达到98.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0%。全年共办理建筑渣土清运证54个,发放限改通知书132份,查处违章行为200余次,有效规范了城区建筑渣土的管理。栽植各类乔灌木72.8万株,新增绿地2.2万平方米,改建绿地3.8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3%、34.9%和9.58平方米。完成供水1490.72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销售液化气5830.41吨、天然气6147万立方米,新发展天然气居民用户6907户、餐饮用户120家、锅炉38台。新增供热面积25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45万平方米。全年共处理污水1385万吨,城区污水收集率达到90.0%以上,污水处理综合合格率达到97.0%以上。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80元,比上年净增加2663元,增长17.5%。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2368元,增长13.5%;家庭经营性收入1962元,增长19.6%;财产性收入407元,增长33.0%;转移性收入4208元,增长30.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73元,比上年净增加915元,增长21.5%,其中:工资性收入1434元,增长25.7%;家庭经营性收入2871元,增长21.3%;财产性收入276元,增长53.9%;转移性收入592元,增长3.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6.43万人,增长15.6%;城镇已参加保险人数54.2万人,增长4.4%;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7.62万人,增长0.7%;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6.02万人,增长12.2%;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14万人,增长8.6%;城镇已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3.37万人,增长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全年有144.65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创历史新高,达到94.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100元提高到150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34个,床位2063张。全年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1万户,7.5万人,保障标准由每月180提高到每月310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5.8万户,14.8万人,保障标准由每年1196元提高到每年1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