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安化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3-11 益阳市安化县统计局

201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3+2”发展战略,努力建设神韵安化,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显着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85044万元,增长14%,比2005年增长71.5 %,“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11.5%,比“十五”时期高出2.4个百分点。人均GDP越过了万元大关,是2005年一倍多。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1453万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18824万元,增长21.8%,其中工业增加值281374万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334767万元,增长13.8%。三次产业比为26.2:36:37.8,与“十五”期末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11.8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4.2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7.6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5.9%、52.1%和42%。

万元GDP能耗为0.8369吨标准煤,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4.5%。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3.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2% ,通信服务价格指数99.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6.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03.5%,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10.1%,土地交易价格指数109.8%,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105.3%。

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有28项,分别由19个县直责任单位承办,主要建设项目有: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85公里,实际完成292.2公里,为目标任务的100.9%。完成病险水库加固2座。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已完成2500户,为目标任务的125%。新增廉租住房1104套。其中新建864套,其他方式落实240套。梅城、烟溪、平口、清塘铺、东坪等乡镇新建项目已全面启动;通过维修改造19栋直管公房方式正在落实廉租住房240套。新增通电话自然村50个,县移动公司、县电信局实际完成70个,为目标任务的140%。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省为民办实事工作,把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心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措施过硬,督查到位。我县省为民办实事已全面完成,有的甚至超额完成。

二、农业和农村扶贫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189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151117万元,增长1.7%;林业产值34337万元,增长2.8%;牧业产值155174万元,增长4.2%;渔业产值16538万元,增长8.3%,服务业产值4733万元,增长2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1453万元,增长3.4%。其中,农业增加值100451万元,林业增加值22319万元,牧业增加值94966万元,渔业增加值11114万元,服务业增加值260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8%、4.2%、8.3%、22.1%。

茶产业发展迅速,茶园基地不断扩大。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5万亩,完成茶园基地建设2.05万亩,其中:新建茶园0.85万亩、低产茶园改造1.2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19017吨,比上年增长44.1%,其中,黑茶产量16367吨,增长54.9%,绿茶产量2120吨,增20.7%,红茶产量530吨,下降39%。安化黑茶成功进入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在9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2010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上,我县被评为“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第一大黑茶产茶县”。

粮油播种面积增加,产量稳中有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35万亩,增长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3.7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粮食总产量25.1万吨,比上年增加1800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44.3万亩,比上年增加1.04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7.2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6.4万亩,同比增3%。其中:油菜籽31万亩,花生5.3万亩,同比分别增长3.3 %、0.6%。水果、蔬菜产业得到新发展,低产橘园改造稳步推进,创建无公害蔬菜基地6个,面积达1000多亩。养殖产业不断壮大,全县出栏生猪86.26万头、牛9万头、羊31.2万只,出笼家禽455万羽,分别增长3.9%、3.4%、3.7%、5.6%,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7万吨,增长7.9%。

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加大,推广机耕面积30余万亩。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得到加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取得实效,农村清洁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沼气池2000口。水利基础建设不断巩固,投资8000万元完成47处农村供水工程, 12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解决了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红岩水库向县城供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扶贫开发卓有成效。今年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2001-2010年)》的收官之年,全县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民脱贫致富的门路得到拓展,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由2009年25.26万减少到2010年24.76万。全年财政共投入扶贫项目资金20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932万元、省级财政16万元、市本级财政112万元,资金总量比2009年增长了18.8%。“雨露计划”落到实处,成效明显,全县共招生384人,其中,向省级学校输送职业学历教育对象74人,市级基地学校210人,县级基地学校100人,短期培训200人。第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圆满完成,两年共投入项目资金8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400多万元,整合各部门2800万元,社会筹资3300万元。帮助贫困村新修、维修村组公路230公里,硬化公路176公里,新修公路桥30座,修建通讯塔10个,农网改造112千米,扶贫建房131户,建沼气池460口,节能灶253口,整修山塘74口,新修水渠61千米,架设管道60千米,修建水池65个,解决饮水困难群众3万人,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切实改善了扶贫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发展环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工业园区迅速壮大。全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078581万元,增长29.6%。实现工业增加值281374万元,增长22.2%。规模内工业企业达到121家,规模工业总产值659174万元,增长42%,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03891万元,增长24.5%。初步形成水电、矿产品冶炼、金属废料回收加工、水泥、茶叶、竹木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园区建设初显成效,投入资金4000万元,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园区经济发展迅速,积极引导企业向东坪、江南、高明、平口、清塘太平等园区集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全县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7.1%,完成了市定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