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表3:2010年衡阳市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招生及毕业生数 指标 招生数绝对数(万人) 增长(%) 在校人数绝对数(万人) 增长(%) 毕业人数绝对数(万人) 增长(%) 研究生教育(人) 766 8.5 2014 16.3 466 2.6 普通高等教育 4.11 8.3 11.32 7.1 2.96 9.5 中等职业教育 3.33 -17.9 9.61 -11.1 3.62 -7.0 普通高中 4.26 11.1 10.97 0.5 3.68 -9.7 初中学校 8.93 3.2 25.84 0.04 8.39 6.3 普通小学 10.52 -1.6 61.78 2.0 8.75 4.3 特殊教育 0.01 -41.0 0.12 持平 - - 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产值533.18亿元,增长33.8%;实现增加值146.23亿元,增长14.5%。获得了“衡阳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衡阳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园”、“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衡阳湘南集聚区”四个产业基地称号。三九唯康、恒生制药等企业完成了GMP改造。紫光古汉的“古汉养生精”、恒生制药的“注身用灯盏花素”、三九唯康的“麝香追风膏”、东健药业的“清淋冲剂”和“龟康二仙膏”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人造皮等列入国家重要的生物制药工程项目。全市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年专利申请量1270件,其中发明246件;授权专利665件。签订技术合同6880项,合同成交金额0.91亿元。 检验、地震和测绘事业稳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检定机构7个,特种设备检验机构8个。完成定期食品质量监督抽查1200批次,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684次,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87.61%;发放工业品生产许可证31张,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96张,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3.8万台件。全市共有地震台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9个。测绘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270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地成果167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航摄成果2800片。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一是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全年建成城区街道综合文化站1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0个,建成图书室、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320间;完成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二是文化活动形成品牌。举办“广场旬旬演”33场,“社区周周乐”300场,“春满衡阳”40场,“祝福祖国·爱我衡阳”50余场,成功举办“红星艺苑星耀衡阳”大型文艺晚会演唱会,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三是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原生态音乐《岳北山歌》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衡南七巧龙》获中国·奉化国际舞龙邀请赛金奖,《沁园春·长沙》获湖南第二届“湘人湘歌”大赛美声唱法银奖,在湖南艺术年展上获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4个。《侗乡多耶》获中国民间歌曲演创大奖赛金奖,《玉带血》、《夏明翰》、《电老虎》、《祥林嫂》等均在各项文艺赛事上取得优良成绩。四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深入。衡阳民族艺术团赴非洲坦桑尼亚、肯尼亚和莱索托3国访问演出7场,受到文化部外联局嘉奖。 新闻出版事业稳步推进。全市有广播电台9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4%,电视台9个,教育台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6%,有线电视用户55.31万户。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76万场。出版各类报纸5种,期刊7种,期刊出版量48.3万册;全年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15.14亿元,全年新闻出版业利润总额1.23亿元。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4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00.14万卷。 卫生事业继续巩固和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1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3.6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3万人,注册护士1.26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2.19万张。拥有乡镇卫生院187个,床位数6509张,卫生技术人员1003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5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不断进步。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拥有体育场3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5个、各种训练房21个,全市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达12.40万人,全市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5项次。竞技体育在全省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获得世界冠军1个、获得全国冠军2个、获得亚洲冠军2个。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十、资源与环境 水资源储量增加,水质提升。全年平均年降水量1440毫米,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33亿立方米,总体水质满足Ⅲ、Ⅳ、Ⅴ、超Ⅴ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7.4%、26.3%、10.5%和15.8%。 矿产资源继续合理开发和利用。全年已发现的矿产6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53种,其中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25种,非金属矿产23种,水气矿产1种;实施地质勘查项目86个,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18个,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处,新增查明储量资源矿产7种,其中原煤0.33亿吨。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年内蒸水南北堤风光带、虎形山公园、珠晖水厂、酃白路、船山东路、外环北路、红湘北路、两处人行天桥等10项新建项目相继开工;铜桥港污水处理厂、湘江西岸风光带、衡州大道、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等4项续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解放路、蒸湘南路、湖北路等12项改造项目基本完工。铜桥港、衡南县、松木工业园等3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全市11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已全部建成,新增处理能力35万吨/日;完成垃圾处理设施项目9个。新建城区燃气主干管12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3万户,城市用气普及率达98.3%。开展了“十万乔木进雁城”活动,新增绿地面积26.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4平方米。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明显进步和改善。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10年,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达到365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57.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7%;二氧化硫、COD、砷、镉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3.6%、54.1%、29.7%、21.0%;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