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体育 体育工作全面提升。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市举办镇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近400项次,比上年增长20%,参与人数60余万人次,增长30%。先后举办第四届万人徒步大会、全民健身月、全国“全民健身日”大型庆典等活动,市民健身氛围空前高涨。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蒋兰成为中国女子短跑的带头人,并成功入选中国亚运代表团,出征广州亚运会,获女子4×100米接力银牌。在2010年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上,昆山籍运动员勇夺16.25块金牌,名列江苏省县级市前茅。成功创建“国家单项短跑高水平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先后承办了全国田径大奖赛、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海峡两岸篮球邀请赛、中日韩门球赛等多项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 质量技术监督 质监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有58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累计达到706家。国家、省、市三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5.94%,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名牌战略稳步推进。全市累计拥有10个中国名牌,59个江苏名牌,203个苏州名牌。标准化工作得到深化。1个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工作组已成功落户昆山,1家企业被确定为江苏省自主创新标准化试点企业。全市标准覆盖率达98.9%。 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22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第三产业投资308.31亿元,比上年增长31.1%。从行业投向看,基础设施投资8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房地产开发投资200.6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9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84.02亿元,增长15.2%;民营投资137.31亿元,增长29.0%。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环境功能水质达标率8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8.08%,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51。全市建成投运生活污水处理厂21座,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44.01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5.2%。人居环境水平进一步提升,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着力推进生态绿化建设,全市新增绿地158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43.8%,人均公共绿地13.1平方米,陆地森林覆盖率25.03%。全年培植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2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73家、企业ISO14000环境认证55家、创建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9个、绿色社区5个、绿色学校8所。昆山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昆山高新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花桥经济开发区成功通过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论证。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确立并完成整改的“三级挂牌”重大事故隐患共126处,累计投入整改资金3.3亿元。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与上年持平,死亡人数下降5%、重伤人数下降5%、直接经济损失下降5%。 集约用地和资源节约 节能降耗成效显着。通过提高节能环保市场的准入门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源消耗水平下降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043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5.8%。 供地结构进一步优化。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内资项目达到458万元,外资项目达到87万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市新增公交线路37条、延时17条、加密7条,全市公交线路达122条。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正式奠基,以高铁站点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东城大道、城北大道快速化改造快速推进;沪宁城际高铁顺利开通营运;西城大道、江浦路南延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建成“六纵六横两环五高”的道路体系,实现从任一区镇驾车15分钟能上高速、30分钟能到上海达苏州的“1530”交通时空效应。第二饮用水源(长江引水)一期工程进展顺利;第四水厂一期工程和一批输变电工程相继投用;娄江实验学校、玉山中学竣工投用,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游泳馆、杜克大学、区镇文体活动中心等工程有序推进;大力实施两铁沿线绿色廊道建设,河流断面整治、道路绿化、农村绿化、污水管网、自然村落整治等一批工程顺利完工。 供电负荷平稳增长。地区最高供电负荷279.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6%;全社会用电量161.92亿千瓦时,增长22.5%,其中城乡居民用电12.46亿千瓦时,增长25.6%。全年共新扩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0座,新增主变容量128.05万千伏安,共投入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5.76亿元。至2010年底,全市电网已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71座,供电容量862.55万千伏安。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市出生人口7477人,出生率为10.6‰,死亡人口3939人,死亡率为5.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1‰。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11333人,比上年末增加11448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达121.26万人。 就业 全力推进创业就业工作。新增创业孵化基地8家,成功申报“一镇一品”项目2个。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4.9万人次,帮助实现再就业7300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1%,昆山籍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98.1%。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标准由每月410元提高到每月450元,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由850元提高到96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均新增参保25万人,累计突破100万人。农保养老金标准70周岁以下提高到310元,70周岁以上提高到340元。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2.39万人,月领取养老金人数4.95万人。开展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工作,免收8.8万名退休人员大病医疗救助基金264.11万元。新增12家医疗救助服务单位,全年实时救助12万人次,救助金额1873万元。 住房公积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36.4万人,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年末住房公积金余额28.3亿元,增长22.6%。全年共向2309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6.5亿元,年末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26.9亿元,增长11.1%。 市场物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