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鲁甸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然旱灾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保持快速持续增长,全面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2008年经济普查结果衔接并最终核算,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00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388万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81375万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59241万元,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5194元,比上年增加454元。 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8.4:42.4:29.2调整为29.0:41.1:29.9,继续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略有提升。 非公经济快速增长,全县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97738万元,同比增长22.9%。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9.4%,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3%。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4.2%,其中:粮食类价格上涨3.1%,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6.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3%,部分产品价格回落。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2.2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9.74万人;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1.8万人,城镇个体从业人员0.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5%。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08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牧产品深加工量少;生产和销售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指导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工业特别是铅锌矿采选、冶炼和化工业对全县总体经济的发展起支撑和主导作用,工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特征,企业受外界影响大,比较脆弱,抗风险能力不强。致使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体系建设和社会消费品市场明显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9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53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9%。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完成总产值42407万元、6370万元、30050万元、303万元和240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2.2%、25.7%、16.4%、10.8%和4.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52.0:7.8:36.8:0.4:3.0。大小春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137370吨,比去年增收13462吨,增长10.9%,烤烟产量9426吨,同比增长1.7%,油料产量1443吨,比上年增加4吨,增长0.3%;全年水果产量8457吨,比上年增长4.6%;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1.4万亩,比上年增加2.3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1.3万亩,同比增长5.3%,烤烟播种面积5.6万亩,下降9.7%。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2009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159165亩,森林面积达69.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96%。林产品产量有较大增长,油桐籽产量599.6吨,下降12.0%,核桃产量1158.2吨,增长16.9%,板栗产量96.4吨,增长23.0%,花椒728.4吨,增长45.7%。 畜牧业稳定发展,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肥猪全年出栏20.54万头、年末存栏23.79万头,同比分别增长6.3%和增长16.2%,大牲畜出栏2.11万头、年末存栏8.79万头,同比分别增长8.8%和10.4%。全年肉类总产量22939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6%。 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114万瓦特,比上年增加438万瓦,增长了5.1%,有效灌溉面积12.10万亩,年末拥有各种水库16座,库容达2604万立方米,全年农村用电量343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3%,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0883吨,下降了5.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年末全县工业企业5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3家,规模以下工业37家。全社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5610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3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1037万元,比上年增长32.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值15069万元,增长75.7%。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产值18169万元,增长38.8%;重工业产值137937万元,增长了32.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产值8332万元,股份合作及私营工业完成产值139065万元,个体工业产值8709万元。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持续快速提升。盈利空间得到大幅拓展,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走出低谷,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7434万元,同比增长23.4%;实现利润总额9825万元,增长889.4%,实现利税总额25489万元,增长107.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降,铅锌精矿产量6.48万吨,比上年增长16.9%,发电量37480万度,下降1.3%,供电量17701万度,下降13.9%,水泥产量55.6万吨,增长49.1%,磷肥(折纯)13162吨,增长44.4%。 年末县内注册建筑业企业7户,其中资质内建筑业企业5户,资质以外建筑业企业2户。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21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2009年,全县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机遇,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扎实推进投资工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077万元,比上年增长32.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完成投资70598万元,同比增长69.4%,城乡个人投资9710万元,增长16.9%,私营企业及其他单位完成投资76549万元,下降了5.0%。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农林牧渔及水利业投资15905万元,增长27.4%,工业及能源建设投资52501万元,下降了33.0%,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1326万元,增长30.0%,教育投资7753万元,比上年增长480.3%,其他行业投资69592万元,增长134.6%。 全社会竣工住宅面积16.1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6.4%,其中城镇竣工住宅面积5.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5%。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建设加速发展,运输能力继续增强。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1015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5%,客运周转量10331万人公里,增长8.5%。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5625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7.8%。 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332万元,比上年增长3.3%。年末全县固定电话(含小灵通、致富通)11200部,比上年下降33.1%,移动电话通户数94022户,比上年增加16022部,电话普及率达27.48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3303户,比上年增加703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