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4-13 青岛市市南区统计局

青岛市市南区统计局

(2011年4月6日)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为目标,按照“四三三二”总体思路,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全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加强。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43.70亿元,增长14.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9.50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484.20亿元,增长15.3%。二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10.9:89.1,三产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

2010年,全区实现辖区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62亿元,同比增长11.4%;区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91亿元,同比增长10.2%;区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52亿元,同比增长11.8%。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43.01亿元,同比增长12.3%;地税组织税收收入61.76亿元,同比增长16.5%。

截止2010年末,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37万户,从业人员4.70万人,注册资本(金)2.40亿元;私营企业2.82万户,从业人员18.30万人,注册资本(金)499.18亿元。

二、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2010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9.3%;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7.30亿元,增长15.2%,产品销售率为100.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6.89亿元,增长15.8%;实交税金总额4.74亿元,增长28.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1%。

建筑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4.90亿元,增长10.7%。实现利税总额8.38亿元,下降11.0%。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1.98亿元,增长30.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8.63亿元,下降2.5%。全区一批重量级项目进入施工阶段,带动投资增长,地铁建设等亿元以上大项目投资贡献明显。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02个,新开工项目43个,竣工项目25个;新增固定资产51.4亿元。

全区各类房屋竣工面积49.7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4.27万平方米。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58.6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3.55万平方米。

四、国内贸易

2010年,全区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9.46亿元,增长19.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17.80亿元,增长19.4%;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67亿元,增长19.8%。

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0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0.5%,同比增长31.6%;限额以上零售额列前三位的商品是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和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以及汽车类,全年分别实现零售额41.6亿元、24.1亿元、12.9亿元。

五、对外经济

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4.14亿美元,居全市首位,增长36.8%,其中,出口额56.11亿美元,增长30.8%,进口额48.03亿美元,增长44.5%。民营企业仍为全区外贸出口的主力,出口额45.4亿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比重为81%,提高6个百分点。

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6个,合同外资1.68亿美元,外管局到账外资1.5亿美元,增长24.9%。在新批的66个外资项目中,现代服务业项目60个,所占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2010年,全区引进5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112个,实际到位资金达到34.87亿元,增长44.6%。其中,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21个,实际到位资金24.5亿元。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初步统计,2010年全区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41项,其中,科技发明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9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028件,授权专利706件。

2010年末,全区共有小学29所,在校学生2.81万人,下降2.6%,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区共有初级中学10所,在校学生1.09万人,增长5.7%,学龄人口入学率100%。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共有文化机构12处。其中,文化馆1处,文化站10处,公共图书馆1处。

全区共有卫生机构566处,其中,医院20处(三级医院4处、二级医院3处、一级医院4处、专科医院9处),疗养院8处,社区管理中心1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卫生监督所1处,血站1处,各类诊所533处;各类诊所中,有门诊部13处,服务中心、站57处,综合诊所111处,口腔诊所75处,中医诊所54处,美容诊所18处,卫生所、医务室和保健站200处,其他类5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887人,其中,医生3115人。全区拥有医疗床位4851张,其中,医院床位3361张。

全区共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

八、城区建设与环境保护

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南京路民政局干休所周边改造、延吉路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嘉祥路、燕儿岛路片区改造等6个项目29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稳步推进;瑞昌馨苑、海尔尊园等4处29.5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2253户居民回迁定位;广州路等3处344套廉租房配租工作圆满完成;完成市重点工程海底隧道接线及快速路三期市南段的拆迁任务。

城区形象全面提升。实施市容环境提升工程,投资1.3亿元,完成了286个庭院、384栋建筑的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1.5万平方米;对新浦路等67条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83处建(构)筑物实现亮化;完成一户一表改造1.5万户。年末道路总长度231.81公里,道路总面积392.91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占89.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9分贝;全区共植树37万株;新增和改造绿地3.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06%,绿地总面积达998.13公顷;绿地率33.2%,公共绿地597.93公顷。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全区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户籍总人口为55.01万人,比上年减少1219人,减少了0.22%;全年新出生人口5166人,出生率为9.38‰;死亡人口2881人,死亡率为5.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68元,增长6.4%;人均消费性支出20130元,增长5.2%;城市恩格尔系数37.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0517元,增长10.8%。

全区单位从业人员33.16万人,登记失业人员3.16万人,再就业4.45万人,自主创业2805人,失业人员技能培训2530人。全年共有3002户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