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南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4-12 益阳市南县统计局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抓紧实干”的工作主线,强力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多项指标增幅创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

经济运行表现良好。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4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8亿元,增长24.6%,其中工业增加值17.9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6.9:22.5:40.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408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081美元)。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全县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亿元,比上年增长29.76%。其中上划中央税收收入1.1亿元,增长21.12%,上划省级税收收入0.27亿元,增长29.95%,地方预算收入1.37亿元,增长35.49%。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97亿元,增长28.35%。其中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24.84%、12.19%、22.34%、81.71%、71.75%、12.83%。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良好。全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617个,300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920人。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岗位9425个,比上年增长41%。组织高技能人才培训305人,创业培训706人,分别增长65%和25.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下降0.15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趋于上涨。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9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7%,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5.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

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经评估验收,全县承担的省为民办实事29项指标和市为民办实事13项指标均已全面完成。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55元和55元,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规定标准100%拨付、发放到位;城镇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免除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施行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均达100%。

二、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26.41亿元,增长5.5%;林业0.33亿元,下降2.1%;畜牧业13.03亿元,增长5.1%;渔业8.87亿元,增长7.3%;农林牧渔服务业0.5亿元,增长4%。粮食播种面积75.72千公顷,减少4%,粮食总产量45.2万吨,减少3.78%。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住房“两改”扩面提速,全年全县“两改”投资完成585万元,开工改建1.1万户,完工0.7万户,完成农房改造面积108.2万平方米。村庄整治深化拓展,全年全县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211.18万元。农民培训取得实效,全年全县完成各类农民培训3.4万人次,培训后转移就业1.25万人次,就业率达到74.2%,优秀农民进高校(农科院)培训78人次。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3.4万人次,营业收入22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2%和34.3%。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2.8亿元,增长4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家,比上年增加5家。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85亿元,增长26.42%。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面条、白酒等食品行业快速增长。

产品产销较为衔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1.9亿元,增长40.11%;产品销售率为97.9%。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亿元,比上年上涨17.4%。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2.6亿元,增长20%;实现利润总额0.4亿元,增长37.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88万平方米,增长13.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9万平方米,增长50%。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亿元,增长36.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9亿元,增长43.2%;非农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增长4.2%;房地产开发投资2.04亿元,增长123.5%。其中重点工程项目5个,增长20%;投资1.8亿元,增长35%。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2亿元,占14.9%;第二产业投资9.8亿元,占46.1%;第三产业投资8.3亿元,占39%。

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年内商品房竣工面积9.7万平方米,下降7%。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8.26万平方米,增长19倍;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4万平方米,下降51.8%;商品房空置面积2.8万平方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全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约0.8亿元。全年中心城区城乡生活垃圾量约为1.2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96.7%。内河整治稳步推进,整治河道全长128公里。节约型绿化积极推广,全年完成闲置地绿化1.6万平方米,屋顶绿化0.5万平方米,水体绿化2.3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旅游

贸易繁荣、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7.7%。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亿元,增长15.7%。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6亿元,增长13.2%;零售业零售额27.8亿元,增长15.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7亿元,增长16.9%。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效。全县引进内联引资项目84个,合同引进资金13.5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83亿元。

全县国内旅游9.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0.7亿元。其中旅港澳台3947人次,过县旅游者9.4万人次。全年出境人数1956人次。

六、交通、邮电

交通邮电事业兴旺发达。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

交通运输稳定增长。年末,全县公路线路总里程308公里;汽车客运站4个;营运客车214辆,营运货车1011辆。全年完成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6.1亿吨公里,增长7%;旅客运输周转量3.1亿人公里,增长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