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1-04-08 广州市统计局

农、林、牧、渔业 527 -47.4 373 -95.3

采矿业 12 - - -

制造业 163927 -21.7 183262 12.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632 -79.9 345 -97.8

建筑业 1068 143.8 466 -82.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7096 13.4 28321 32.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6351 245.8 13947 66.1

批发和零售业 40444 14.5 23113 4.4

住宿和餐饮业 2663 - 3530 -16.8

金融业 7643 52.9 4480 50.1

房地产业 136216 288.5 107339 13.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6851 64.2 23000 -13.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5668 114.3 3421 17.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 -98.2 806 -67.4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735 2350.0 86 -96.4

教育 14 600.0  -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64 -51.5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458 -6.0 5373 762.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国际组织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境外投资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72亿美元,增长21.5%。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8.19亿美元,增长102.0%。年末,广州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29个。全年境外企业新增87个,中方投资4.67亿美元。

旅 游

旅游业增势良好。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54.61亿元,增长26.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6.89亿美元,增长29.4%;国内旅游收入934.38亿元,增长25.2%。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4506.38万人次,增长13.4%。其中,国内旅游者3691.58万人次,增长12.3%;海外旅游者814.8万人次,增长18.2%。主要宾馆酒店开房率为63.63%。旅行社组团旅游人数901.66万人次,增长17.2%。主要旅游景点接待游客13754.25万人次,增长48.9%。

五、科技和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0801件,增长25.8 %;其中发明专利6503件,增长29.0 %,占申请量的31.3 %。专利授权15091件,增长36.0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89件,增长31.2 %。

科研机构和队伍稳定。年末,全市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00     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66家,市级122家。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62家。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8个。按照新的认定办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1151家通过。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670.71亿元,增长28.9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5%。

教 育

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7所。全年招收普通本科、专科学生25.87万人;在校学生84.39万人;毕业学生20.37万人。年末,全市培养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26所。全年招收研究生2.34万人;在校研究生6.59万人;毕业研究生1.62万人。

基础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市省、市一级学校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90.61%(优质学位)。年末,全市共有小学1004所,在校学生82.48万人。普通中学475所,在校学生57.2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7.7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5所,在校学生24.81万人。技工学校86所,在校学生25.28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47%,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率89.74%。

积极发展多元化办学,民办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29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25.4万人;161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0.21万人;159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26.28万人。

文 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五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201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和全国性专业文艺评奖中,广州共获奖54项。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14     个,文化站164个。公共图书馆15间;图书馆总藏量1918万册。档案馆29个,博物馆、纪念馆31个,举办陈列、展览405个,参观人数779万人次。全年摄制完成电影片4部。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

卫 生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387个(不含1070个村卫生室);其中,医院2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卫生监督所15个,妇幼保健院(所)13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共拥有床位6.26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5.32万张。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5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3.36万人,注册护士3.91万人。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提供诊疗服务1.08亿人次,提供出院服务176.43万人次,分别增长6.58%和9.29%。

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5.20/10万和4.04‰。全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得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及时处置89起公共卫生相关事件。

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参合率达99.88%,有378.93万人次的参合农民得到共4.85亿元合作医疗报销补偿。其中,住院补偿人数达16.83万人次,平均住院补偿2381元/人次,住院补偿金额占住院总费用的36.75%。另有0.33万人获得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的住院医疗救助,救助金额为719.75万元。年末,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42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了全市98 %以上街道,市统筹区内98.3%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医保范围。

体 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在保证亚(残)运会顺利举行的基础上,还举办国际、国内各类单项体育大赛共39次,激发了群众对竞技体育的热情,进一步巩固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全年全市运动员共7人7人次获6项世界冠军,47人30人次获21项亚洲冠军,74人94人次获54项全国冠军,324人376人次获221项省赛冠军。其中,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全市共有39名运动员入选广东体育代表团,参加21个大项、21个小项的角逐,共夺得13枚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其中18人次获得金牌,6人次获得银牌,10人次获得铜牌,共获得13项第一) ,取得丰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