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靖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4-05 泰州市靖江市统计局

亿元项目拉动增强。全市规模以上施工项目为242个,同比增长3.4%,其中新开工项目201个,同比增长8.7%,投资额超亿元以上的项目40个,同比增长25.0%,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29.81亿元,同比增长58.9%,占规模以上项目投资的比重为70.2%,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量高价升。全市房地产累计投资30.93亿元,同比增长45.3%。施工各类房屋面积243.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96.16万平米,同比增长60.2%;销售各类房面积87.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5%,其中住宅销售80.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7%;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0.10亿元,同比增长49.6%,其中住宅销售额43.85亿元,同比增长83.2%。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港口建设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靖江市委提出“以港兴市,港城相依”的主体战略,靖江港实现了飞速发展,建成万吨级泊位39个,其中生产性泊位22个,港口吞吐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139万吨,同比增长58.0%,其中外港完成吞吐量5680万吨,同比增长40.2%,主要货种为矿建材料、煤炭及制品、钢铁、粮食,分别占货物总吞吐量的30%、27%、14%、13%.

交通运能继续放大。全年交通基础设施投入29.09亿元,沿江高等级公路、S336省道靖江改线段、东部疏港公路和姜八公路靖江段改线工程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先导性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市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300万吨,货物周转量14300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06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9858万人公里。水上货物运输量395万吨,货物周转量107800万吨公里。因沿江开发,部分公路废除;另因区划调整,部分公路调整为城市道路,2010年公路总里程1212.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4公里。汽车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全市汽车拥有量4.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0.3%,其中私人汽车3.24万辆,增长40.7%。

邮电通讯日趋完善。通讯技术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通讯业发展日新月异。全年邮电业务收入实现6.44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邮政0.54亿元、电信2.00亿元、移动公司3.21亿元、联通公司0.69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22.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 67.43万户,增长28.0%,其中电信公司10.19万户、移动公司50.54万户、联通公司6.7万户,小灵通用户3.11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9.97万户。

【金融保险业】

信贷规模稳步扩大。各级金融机构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着力强化金融风险管理,保持存贷款规模的平稳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42.76亿元,同比增长27.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95.41亿元,同比增长速度29.9%。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迅速,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3.45亿元,增幅达96.0%;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41.93亿元,增幅达40.0%。

保险收入持续增加。年末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共2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78亿元,分别增长32.0%、16.4%。理赔管控卓有成效,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2.20亿元,同比下降6.8%,其中产险支出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寿险支出1.34亿元,同比下降15.2%,其中人身险期满给付0.99亿元,死伤医给付0.35亿元。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10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8123户,增长15.8%,个体经营户2.35万户,与上年持平。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32.72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86万元,分别增长44.4%和24.7%;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21.96亿元,户均注册资本9.34万元,分别增长11.6%和11.7%。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继续壮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全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30.36亿元,同比增长27.0%,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56.9%,其中国税实现民营经济税收15.37亿元,增长16.4%,地税实现民营经济税收14.99亿元,同比增长4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民间投资156.34亿元,同比增长71.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8.8%,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12.54亿元,同比增长41.8%。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恢复增长。在全球经济日益复苏和外部需求逐步回升等利好因素作用下,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8.84亿美元,同比增长47.7%,其中进口额7.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3.8%;自营出口额2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全市对外贸易呈现出:外贸产品结构优、规模企业占比强、进口额增长高的特点。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家,增资项目7个,注册协议利用外资8.87亿美元(其中江阴园区1.54亿美元),同比增长36.5%;实际利用外资3.66亿美元(其中江阴园区2.01亿美元),同比增长16.4%,利用外资表现为外资占比提高、重大项目到账快、园区载体功能增强的三大特点。

外经业务领域扩展。全市新签外经合同额6760万美元,同比增长57.6%;完成外经营业额4329万美元,同比增长7.6%。我市外经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成功签约2500万美元的东欧利比亚米苏塔拉萨80套住宅项目工程和860万美元的阿布扎比RT-3-C15Mixed Development, City of Lights工程,有效保证外经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新产品开发量多质优。全市下达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389项,开发的新产品有324项完成试制,完成试制率达83.1%,完成试制率较去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试制产品共实现产值116.4亿元,利税27.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24.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强化重点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4.02亿元,同比增长39.0%,占列统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5.2%。全年实施市级以上星火、火炬计划14项,其中国家级星火、火炬计划7项;滚动开发年销售3000万元以上重点新产品50项,其中三年内培育过亿元的项目10项;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63项,其中省级以上18项;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其中省级以上6 家;新增民营科技企业19家。

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推进“企业院校行”活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市各类企业新增挂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30家,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40项,共建产学研联合体18家;承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项,8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1100件,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2项。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全年技工贸总收入完成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