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项目个数显着增加,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010年,全市在建施工项目5875个,增加1974个,增长50.6%。其中:500万以上项目1805个,比上年增加501个。 房地产开发强劲。201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5.8亿元,增长55.6%,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32.7万平方米;201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58.1万平方米,增长36.1%,增幅比上年回落37.4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长19.1%,增速居全省第1位。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9.1亿元,增长18.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33亿元,增长18.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0.1亿元,增长33.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7.3亿元,增长19.1%。 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74.6亿元,增长19.2%;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45亿元,增长18.8%,城乡市场的增幅差由2009年的0.8个百分点缩小到2010年的0.4个百分点。 分类质看,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0.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4.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7.2%,日用品类增长18.7%,化妆品类增长14.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家具类增长12.2%,五金、电料类下降11.1%。 旅游业恢复发展。201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94.3万人次,增长35.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93万人次,增长35.9%;接待入境旅游游客1.3万人次,下降5%。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5.2亿元,增长36.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78.6美元,下降15.7%。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2010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681个,到位资金383.2亿元,增长22.4%,其中: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5个,到位资金106.8亿元;第二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19.34亿元,占到位资金的57.23%。 2010年,全市引进外资2.7亿美元,增长5.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亿美元。 201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增长20.1%。其中:进口总额7.7亿美元,增长34.6%;出口(含代理)总额11.3亿美元,增长11.9%。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大幅改善。201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649.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208.4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44.7亿人公里,增长23%;公路货运周转量41.8亿吨公里,增长12.9%;水运客运周转量358万人公里,增长39.8%;水运货运周转量6万吨公里,下降45.5%;铁路客运量819.7万人,增长1.3%;铁路货运量849.2万吨,增长5.3%;民用航空客运量57.5万人次,增长105.5%;民用航空货邮运量7839吨,增长45.4%。 通讯业稳步发展。2010年末全市有邮政局(所)416所,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3.25亿元。全年实现通讯业主营业务收入23.8亿元,增长11.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74.3万户,下降10.9%,其中住宅电话57.5万户,增长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84.1万户,增长14%;国际互联网用户33.95万户,增长30.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加,灾后重建保障有力。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19.4亿元,增长3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5.2亿元,增长34%。全市财政支出410.6亿元,增长28.7%,其中地震灾后重建支出197.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8.2%。 金融运行稳健。截至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92.3亿元,较年初增加262.7亿元,增长17.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77.3亿元,较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24.9%。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9家,其中:产险公司14家,寿险公司15家。全年各类保险保费收入4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人身险33.3亿元,增长28.7%;财产险11.1亿元,增长22.5%。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9.5亿元,增长31.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67所,在校学生86.1万人,专任教师4.6万人。 全市高校达到12所。2010年招生(含成教全日制生)3.2万人,在校本(专)科生9.8万人,毕业生2.4万人,专任教师5125人。 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高考连续十年全省双第一。年末全市有小学432所,在校小学生27.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267所,在校学生30.6万人。 职教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2010年招生2.9万人(不包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8.7万人,专任教师2158人。 科技创新不断扩大。全市共组织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0项,立项97项,落实无偿资金8280万元。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0项,立项51项,落实无偿资金1330万元。科技部同意绵阳组建并授牌“绵阳科技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国第一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在科创园区落成。全市已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79家。全市全年共申请专利1858件,专利授权1133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平稳发展。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27.7万册。文化馆10家,文化站271个,剧场6个,博物馆、展览馆6个。乡广播电视站264个,广播覆盖率达97.9%,电视覆盖率达97.4%,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1.2%,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94.5%。全市公开发行报纸4种,报纸印数3185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174万份,地方性图书289种,印数34.2万份。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113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42个,卫生技术人员1.9万人,执业医师8034人,注册护师、护士6648人,医院床位数1.9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举办各种运动会2820次,参加人次达145万。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牌105枚,其中:金牌29枚,银牌30枚。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 环保防治力度加大。2010年共对10家工业企业和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施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各县市区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5个,污水日处理能力为26.7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1.4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 环境质量稳定。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有352天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达标率为96.44%,空气质量良好。主要流域涪江三台百顷出境断面水质每月监测1次,12个月均达到和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涪江干流水质状况良好。城区共布设噪声监测点213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56个,年度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统计平均值为52.4d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