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古田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古田县统计局 2011年3月21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加速恢复、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关键之年。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个古田”发展思路,全县经济在应对严峻挑战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245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1482万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313611万元,增21.6%;第三产业增加值267359万元,增长5.1%。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8.1:35.7:36.2调整为28.5:38.6:32.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0%、74.5%和1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337元,增长11.0%。 “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超出“十一五”计划目标1.1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7%、18.1%和10.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4:31.8:37.8调整为2010年的28.5:38.6:32.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3.1,涨幅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构成我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指标呈“三涨五降”态势,居住类、食品类、医疗保健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8.7%、8.6%和3.0%;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0.5%、0.7%、0.2%、0.6%和11.6%。其中居住类和食品类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动力。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2,比上年上涨6.2%。 全年全县新增就业人数3212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86人,“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273人,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7%。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92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297044万元,增长1.6%;林业产值23420万元,增长15.2%;牧业产值21500万元,下降1.3%;渔业产值34001万元,增长19.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318万元,增长3.4%。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6418亩,比上年增长2.0%。粮食总产量143847吨,增长1.6%。其中水稻产量增长1.1%,甘薯产量增长21.1%,马铃薯产量下降10.7%,大豆产量增长2.0%。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99吨,下降8.3%;蔬菜产量99208吨,下降3.8%;瓜果产量16112吨,增长21.2%。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63731吨,增长6.7%。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12719吨,比上年增长0.6%,其中肉、蛋、奶产量为8579吨、3036吨、1104吨,分别增长0.4%、2.5%、-2.6%。牛、羊、生猪、家禽存栏为4766头、11123头、80556头、665641只,分别增长6.5%、-2.8%、1.4%、4.3%。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17944吨,增长6.0%。其中养殖产量15502吨,增长6.3%;捕捞产量2442吨,增长4.5%。水产养殖面积55410亩,增长0.1%。 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县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1个,绿色农产品2个,有机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农业企业获得QS证书93本,新增13本,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5家。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691万元;敖江流域(古田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防洪堤建设和河道清理投资140万元;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投资2165.7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372.2万元;农村电气化县项目投资300万元;吉巷前洋坂2300亩土地整理项目投资300万元。农村生活环境继续改善,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60口和10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实施“绿色村庄”工程建设14个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1个乡镇、61个村,完成黄田、水口、卓洋“新农村电气化乡镇”建设以及“造福工程”和地质灾害险情村搬迁2710人。 “十一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值年均增长5.7%,粮食产量比2005年增加779吨,年均增长0.1%;食用菌产量增加26634吨,年均增长11.4%;肉类总产量减少113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工业增加值278703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344万元,增长25.9%。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85237万元,增长27.9%。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00007万元,增长3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2家。从经济类型看,国有、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全面增长,其中国有企业增幅领先,完成总产值21552万元,增长64.4%;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548679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4%,增长34.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84426万元,增长26.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15440万元,增长17.9%。从七大主要行业上看,实现产值584558万元,增长27.6%。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62255万元,增长64.1%;金属矿采选业完成产值90156万元,增长37.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产值86689元,增长34.0%;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87603万元,增长32.0%;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54556万元,增长22.0%;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33121万元,下降9.6%;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70178万元,下降13.4%。 “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9%,比“十五”时期提高5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4908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3%。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7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867万元,增长39.0%,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3.9万元/人。 “十一五”期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3%,比“十五”时期提高4.4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272万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308万元,增长42.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964万元,增长12.4%。全县项目投资完成投资额69154万元,增长11.9%。从三次产业看,全县项目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25万元,增长107.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9380万元,增长10.5%。工业完成投资29380万元,增长10.5%,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额25132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049万元,增长12.1%。房地产投资保持成倍增长。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9154元,增长133.5%,增幅高出城镇以上投资121.6个百分点,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79.2%。全县土地购置费29826万元,增长11.2倍;房地产建安工程投资额为15652万元,下降5.2%。房屋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滑趋势。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48155平方米,下降69.2%,销售额为24084万元,下降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