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见表8),全州总人口为339.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40万人,出生率为13.1‰;死亡人口2.27万人,死亡率为6.8‰;自然增长率为6.3‰。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46元,比上年增加488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18元,比上年增加883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9.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6%。 就业人员继续增加。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422人,比上年增长19.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03人,减少8.4%。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8031人,减少1.5%,城镇登记失业率3.8%,下降0.3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5499人,比上年增长6.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5386人,增长2.8%,工伤保险参保139213人,增长13.2%,生育保险参保94456人,增长9.0%,失业保险参保59489人,增长7.4%。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制度不断完善。2010年全州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9万人;城市低保方面,有3.43万人亨受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低保金5300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方面,全州有五保户供养对象8583户9243人,共发放供养金490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全面建立,支出城乡医疗救助金3013万元。 2010年末全州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553张,收养各类人员129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1324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963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3219万元。 十一、资源、环境、生态建设 年末耕地总资源33.1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2%。全年国家基建占地483公顷,比上年减少26.7%;退耕还林还草占地1482公顷,比上年减少21.2%。 年末水库蓄水总量12351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283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0%。 全州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21138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423253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51427公顷,成林抚育面积47456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44.8%提高到2010年的45.0%。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循环经济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得到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比上年有所提高。加强了重点流域和重点领域污染治理。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预计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0.0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14%。 初步测算,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40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能源加工投入216万吨标准煤,增长24.3%,能源加工产出203万吨标准煤,增长27.3%。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93万吨煤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7%。能源实物品种消费量分别是:煤炭455万吨,增长23.4%;焦炭25万吨,增长11.6%;汽油1520吨,下降11.9%;柴油6944吨,增长22.1%;电力39.14亿千瓦小时,下降7.7%。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3991万元。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77.18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45.68千公顷,绝收面积96.30千公顷。 全年发生火灾83件,比上年增加23件,死亡2人, 损失金额290.99万元,比上年增长67.9%。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65件,比上年减少1件,死亡102人,比上年减少10人,受伤278人,比上年增加55人,经济损失金额84.16万元,比上年下降13.0%。 2010年,全州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成绩来之不易。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物价上涨较快等。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