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伊宁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5-10 伊犁州伊宁县统计局

邮政业务快速增长。邮政业务总量918.47万元,同比增长21.27%;电信业务总量2700万元,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末电话总数为60000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42700户,小灵通用户2300户,电信手机15000部;年末互联网用户6200户,较上年增长26.53%。

电话普及率12.07部/百人。

七、财政、金融、人均收入。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87亿元,增长39.6%,增收8139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4亿元,同比增长28.87%。地主财政支出完成11.82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49亿元,同比增长35%。

城乡居民收入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初步测算,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20元,增长14%;农牧民增收创历史新高,人均增收873元,达到5448元。

金融机构存贷规模大幅增加。年末辖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58亿元,同比增长26.99%;其中居民储蓄11.32亿元,同比增长20.55%,各项贷款余额18.15亿元,同比增长92.7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县属普通中学35所,530个班,初中445个班,高中85个班,初中在校学生18080人,高中在校学生4209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358人,初中专任教师中教三级(含三级)以上职称1276人,高中专任教师中教三级(含三级)以上职称260人。县属小学84所,1468个班,在校学生38288人,专任教师2700人,专任教师中三级(含三级)以上职称2474人。

“双语”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大力加强“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目标的根基。我县学前“双语”班有289个,学生10315人,其中村党支部领办的“双语”幼儿班104个,附设在小学的“双语”学前班160个,民办学前“双语”教育园(班)28个。小学“双语”班达392个,学生9968人。中学“双语”班11个,学生453人。学前“双语”班教师272人,少数民族教师255人。中、小学“双语”教师326人(小学287人;中学39人)。学前“双语”教育升小学的学生中,在汉文班就读占30%,在“双语”班就读的学生占约69%。

科技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争取到自治区科技厅、兴新办各类科技项目3个,现实际到位资金105万元,其中自治区科技富民强县工程项目1个,到位45万元;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项目1个,到位10万元,这些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县财政共投入科普经费25万元,财政安排的科普人头费达到了0.62元。同时,各乡镇场也多方筹资加大了科普投入,全县乡镇科普经费投入达13.5万元,县乡两级合计,全县人均科普投入达到0.93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加强。总投资2300余万元的伊宁县体育中心2009年基本完工,占地80余亩,拥有12000人的看台,建设面积41400平方米,绿地面积11960平方米,主要承担青少年体育培训和大型球类比赛,体育中心设备齐全,设施先进。争取国家项目资金400万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31.44万元,为10个乡镇新建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

县财政全年拨付图书购置费27万元,新增图书9千余册。发展读者806人,外借图书35204册,送图书杂志1000余册,读者流通量达3万人次。自2007年“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送书工程在我县启动实施以来,已有18个乡镇、131个行政村的农牧民得到实惠,3年来为我县免费赠阅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区计186688册,总计182万余元。这项公益性的惠民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我县农牧民“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基本满足了农牧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渴求,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二)群众性文体活动日益活跃。

以“三项活动”为载体,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城镇办好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县直单位、学校、社区、企业、老年协会积极参与,自编自导自演,开展富有民族特色和行业特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广场文化专场演出15场,观众达16000余人。在乡镇以开展“百日文体竞赛”和“基层组织建设杯”文艺汇演为载体,活跃基层文化,扩大农牧民群众的参与面,满足农牧民的求知、求乐的愿望,演出61场,观众3.09万人。大力开展各类节庆文化活动,专场文艺演出23场,观众达32000余人。深入开展“三下乡”和文艺服务“四进”活动,进行各类演出76场。做好各类培训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27期,培训学员526名。

全县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4家。二级甲等医院(县人民医院)1家,县级中医院1家,妇幼保健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场卫生院24个(4个牧业医院),其中乡镇中心卫生院6个。全县医疗卫生工作人员1883人。其中正式在编973人(县级391人、乡级582人)、村医138人、村级防保人员340人;聘用432人。卫生人员中(按职称分布:副高职称30人占3%;中级职称168人占18.8%;初级职称541人占60.7%;按学历分布:研究生2人占0.2%、本科50人占6%、专科280人占31%、中专364人占41%、高中以下学历的42人占5%),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00人,注册护士280人。

全系统门诊人次5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业务总收入5498.47万元,比上年增长4.7%。

2009年全县共有26.7万农牧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98.75%,到位资金2600万元(中央、自治区补助1540万元,县级补助530万元,农民自筹530万元,);截止12月,共有29.96万人次享受补偿,其中门诊26.2万人次,住院3.4万人次,分娩3651人次;共发生医药费6323.78万元,报销2760.66万元;其中门诊发生医药费499.54万元,报销487.73万元,住院发生医药费5586.96万元,报销2169.96万元,分娩发生医药费237.28万元,报销102.97万元。州、县、乡三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分别提高至40%、55%、70%。农牧民群众对当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满意度为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政策的宣传覆盖率达到98.5%,知晓率达到98.5%;群众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县属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1座,实现了维语、汉语分频播出,完成60个村的有线电视,1057户直播卫星工程,全县电视覆盖率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