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5-10 鹰潭市统计局

鹰潭市统计局

2010年,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罕见的洪涝灾害影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各种挑战,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全力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显着提升,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十一五”顺利收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达34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1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93.41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1.9∶59.2∶28.9,调整为2010年的9.6∶63.2∶27.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9.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5%、59.87%和36.17%。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59.2亿元,增长16.5%,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6.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鹰潭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财政收入加速增长。财政总收入一年跨越40和50亿关口,达55.14亿元,增长48.7%,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9.51亿元,增长62.9%,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实现财政总收入49.4亿元,增长44.2%,其中贵溪市财政总收入达26.5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前三甲;余江县财政总收入9.0亿元,增长77.7%,增幅位居全省首位,总量跃居全省26位,比上年前移20位。全市90%以上的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其中滨江、白田、樟坪、邓埠、潢溪、中童6个乡镇过亿元。

鹰潭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面完成民生工程65件实事。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住房保障、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性支出达31亿元,增长33.8%,占财政支出的54%。财政保重点、保环境、保民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廉租房3160套,新开工建设廉租房1万套,棚户区改造面积23.1万平方米。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培训1.9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9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万人,稳定和安置残疾人就业0.56万人。“光明·微笑·关心”工程取得实效,累计为3957名白内障患者、188名唇腭裂患者、206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了免费手术治疗。

市场物价温和通胀。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1%,上涨3.1%。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3.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2%。八项分类指数呈“五升一平二降”特征。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5%,居住类上涨8.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持平;衣着下降5.1%,交通和通讯下降0.3%。

鹰潭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鹰潭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8%。其中,种植业产值20.36亿元,增长1.6%;林业产值3.09亿元,增长2.6%;牧业产值22.61亿元,增长8.1%;渔业产值5.79亿元,增长2.9%。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4.49万亩,增长0.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74.36万亩,增长1.2%,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64万吨,增长0.1%。“一大四小”工程深入开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54万亩,四旁(零星)植树311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7.3%,提高2.1个百分点。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89万吨,增长3.0%,其中猪牛羊肉10.29万吨,增长3.7%,禽蛋产量1.82万吨,增长1.1%。生猪出栏124.87万头,增长0.3%。年末生猪存栏62.76万头,下降6.3%。全年水产品产量4.37万吨,下降7.2%。

鹰潭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79.18万千瓦,增长12%,机耕面积占总播种面积71.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77万亩以上。农村用电量8013万千瓦小时,增长0.4%。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374吨,增长2.1%。完成中型和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座。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省、市级龙头企业95家,新增23家,实现销售收入31.2亿元,增长15%。农民专业合作社331家,新增95家,带动农户13.5万户。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建成234个新农村建设点。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59.4公里,新建沼气池1003个,新村点绿化植树7.5万株,完成村点改水、改厕目标任务90%以上。在全市所有自然村和农村集镇全面推行“2+5”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和“三三六”集镇垃圾处理方式的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5.04亿元,增长14.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0.84亿元,增长20.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8.4%,集体企业增长7.0%,股份制企业增长1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37.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38.3%,重工业增长18.8%。分产业看,铜产业增长18.7%,非铜产业增长23.9%。分行业看,在统计的24个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增长,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39.4%、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1.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