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龙虎山成功问鼎“世界自然遗产”。旅游业发展有新突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600万人次,达660万人次,增长29.4%,入境旅游者11.8万人次,增长31.4%;旅游总收入达45亿元,增长29.3%,旅游创汇2105万美元,增长33.8%,旅游总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8.17%,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全市有4A级旅游景区1个,旅游星级饭店19家,旅行社42家。 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随着鹰潭海关和“无水港”建成,以及物流园的开工建设,现代物流企业集群加速形成。全市新增物流企业71家,发展到186家,货车车辆总吨位17.29万吨,增长101.1%,物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8亿元,上交税收2.41亿元,分别增长137.5%和103.3%。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存贷运行稳健。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7.07亿元,增长16.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6.07亿元,增长41.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1.07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0.37亿元,增长18.8%,其中短期贷款121.85亿元,增长26.1%,中长期贷款89.95亿元,增长47.0%。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82.51亿元,增长13.4%;现金支出473.57亿元,增长13.9%;货币回笼8.94亿元,下降7.8%。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5家,新增1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人寿保险公司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3458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500万元,比上年增长65.0%;人寿险保费收入59958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各类保险赔款支出23026万元,增长56.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2943万元,增长91.8%,人寿险赔款支出10083万元,增长32.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3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普通中学69所,小学356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幼儿园90所。全市在校学生230185人,其中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17571人、48469人和106667人,特殊教育在校生603人,在园幼儿23868人。拥有教职工13166人,专任教师11954人。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为99.8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2.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38%。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我市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年全市科技成果22项。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有6项产品被列为省级重点新产品。科技奖项25项,其中省级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68件,比上年下降1.8%;授权量210件,增长26.5%。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68件,专利授权210件。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47亿元,增长28.4%,占GDP比重7.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510.86万元,增长51.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3个,公共图书馆4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覆盖率93.37%,电视人口覆盖率95.99%。文艺赛事再创佳绩,大型畲族山歌戏《七彩畲乡》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奖和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综合金奖,填补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全国综合大奖的空白。 卫生事业继续巩固和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66个,比上年增加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3个。卫生技术人员4461人,增加4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06人,增加41人;注册护士1289人,增加38人。卫生机构床位2896张,增加4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699张,增加4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59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0.76%和1.17%。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成功承办了江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投资2.9亿元,新建11个体育场馆,改建1个体育馆,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1.2平方米。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共获得金牌83枚、银牌37.5枚、铜牌34枚,奖牌总数154.5枚,金牌总数由上届第九位上升至第五位。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蓬勃开展。全市共有体育辅导站35个,体育指导员376名,传统体育项目13个,体育公园2个,体育广场4个,共创建9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和2个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00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6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18元,增长10.5%。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928元,增长11.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91%,下降1.8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03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49元,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28元,增长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0%,上升1.61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5.58平方米,增长5.1%。 ![]()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50所,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850张,收养各类人员3289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4.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9.86万人,增加2.2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4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4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7.33万人,增加了1.6万人,参合率达95.38%。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96.6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79.1元。全年发放救济款9767.8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023.9万元。 十二、环境、节能与安全生产 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9.67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131.4万亩。城市绿化改造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绿地面积70.58万平方米,增长19.9%,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3.2平方米,增加1.62平方米。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98%,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达100%。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全市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初步核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50.9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全面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总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削减10%和15.2%,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