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罗江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罗江县统计局 2010年3月 2009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加强”、“三年复兴,八年共荣”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加大投资,促进消费,全县经济呈现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一、综合 全县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41.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4%。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8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68亿元,增长22.0%,其中工业增加值18.21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09亿元,增长10.6%。 全县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2:52.3:19.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81.7%和14.8%。从产业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80%,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 民营经济实现高增长。2009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6.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8.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年末全县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为5947户,比上年增加549户;私营企业640户,比上年增加51户。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年粮油播面和产量实现增长,使全县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粮食播面20752公顷,增长1.53%;油料播面10407公顷,增长3.07%。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3.76万吨,增长2.65%,油料总产量2.34万吨,增长4.10%。其中:大春粮食总产量110198吨,同比增加3786吨,增长3.56%。在大春总产量中,稻谷总产量103784吨,增加4181吨,增长4.2%;玉米总产量11799吨,增加1177吨,增长11.08%;豆类1106吨,减少220吨,下降16.59%;薯类5308吨,减少175吨,下降3.19%;油料中的花生2948吨,减少122吨,下降3.97%;糖料3171吨,减少23吨,下降0.72%;药材369吨,减少2328吨,下降86.32%;蔬菜55322吨,增加3860吨,增长7.5%;西瓜5930吨,减少1989吨,下降25.1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定增长,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0.5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增加值11.68亿元,同比增长1.9%。畜牧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随着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大力引导、扶持,全县以生猪为主导的特色养殖业规模日益扩大,畜牧业产值大幅增加。全年出栏肉猪40.8万头,增长5.6%;猪牛羊肉产量2.7万吨,增长3.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37%(比上年提高2.71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万亩,建成优质粮油、优质水果和抗旱新技术示范片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个;建成省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1个;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个,新建专合组织5个,发展订单农业23.8万亩。机耕、机播、机收面积达1.74万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省级新村建设试点村1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4个,国家贫困村灾后重建试点村1个。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52个,其中示范专业合作社6个。 建成千亩柚子基地、千亩脆红李基地,完成果树技改10.5万株,启动国家现代梨技术体系罗江早熟梨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推进畜牧业“6115”工程,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个、省级无公害畜产品基地2个,启动良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和百万只优质獭兔“富民强县”工程。实施4个新村扶贫工程和1个贫困村灾后重建试点工程。结合灾后重建,重点打造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成省、市示范专合社7个,新注册农产品商标3个,成功申报罗江贵妃枣农产品地理标识。发展订单农业10万亩。参加市第三届农博会取得良好成效。完成农民工培训1.29万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5.5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5.2亿元。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林业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完成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封山育林1.23万亩、人工造林0.76万亩;完成0.7万亩血防林建设;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工造林0.1万亩,落实森林资源管护8.6775万亩;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4430亩年度改良、改造任务以及2.55万亩抚育补植;完成义务植树55万株;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低于3‰;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累计完成宗地确权2.78万余宗,确权面积达6.73万余亩;在罗文、罗桂路旁实施绿化、美化12公里;完成中幼林抚育4.22万亩。其中:天保幼林0.22万亩;退还幼林2.55万亩;血防林抚育0.85万亩;四旁树抚育0.6万亩。全县总防治面积3.3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94%。建立薄壳核桃早实丰产高换科技试点示范基地500亩,辐射推广面积7000亩,开展了新品种—111杨树的栽植推广,扦插繁殖60000余株。全年义务植树达12余万人次,植树55万株。培育工业原料林基地面积4000余亩。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5.4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9435万千瓦小时,增长32.44%。化肥施用量(折纯)1.9万吨,增长3.87%。完成水库整治36座,新建山坪塘12口,整治山坪塘490口,完成白马关凤雏水保工程13.52平方公里,解决22500人安全饮水(其中人饮灾后重建6350人),完成渠系整治87.8公里,新增节水灌面1.5万亩。完成输引水渠系4.2km、整治山坪塘6口,建成节水灌溉面积1349亩;新建蓄水池203口(新建配套沉砂凼203个、配套集流沟及排水沟U300型渠槽2847m)、整治山坪塘9口、新建石河堰1处,新增水方12.51万M3,恢复水方4.53万M3,新增旱地浇灌面积3133亩,改善灌溉面积918亩;灌溉渠道整治16974m、整治山坪塘9口、改造下湿田6000亩;粮食产区渠道配套建设项目,完成****支渠2.75km和斗渠7.5km整治,建成节水灌溉面积2533亩;完成宝文支渠0+000~10+274段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血防整治工程。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3万千瓦,增长24.43%。 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标 单位 2009 年 增减%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3.76 2.65 小春粮食产量 万吨 2.74 -0.7 大春粮食产量 万吨 11.02 3.56 油料总产量 万吨 2.34 4.1 蔬菜总产量 万吨 11.89 0.51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51 8.48 鲜蛋总产量 万吨 0.77 2.13 牛奶总产量 吨 116 3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