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罗江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5-10 德阳市罗江县统计局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9年,罗江纳入扩权强县体制之中,随着调整扩大内需、灾后重建政策的实施,财政收入实现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40456万元,增长19.5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6062万元,增长28.5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11284万元,增长80.43%。全年财政总支出148440万元,下降1.5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27034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76250万元;一般公务服务增长0.18%、公共安全增长14.11%、教育增长59.95%、科学技术增长263.73%、文化体育与传媒下降66.67%、社会保障和就业下降45.82%、医疗卫生下降17.25%、环境保护下降7.60%、城乡社区事务下降76.05%、农林水事务下降29.73%。

国地两税全口径收入22703万元,增长25.66%。其中:国税收入10017万元,增长0.48%;地税收入12686万元,增长56.56%。

国地两税县级收入9261万元,增长71.91%。其中:国税收入1691万元,增长29.68%;地税收入7570万元,增长85.40%。

金融运行良好,存贷规模扩大,并保持大幅增长。12月末各项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7.96亿元,比年初增加11.47亿元,同比增长40.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5.33亿元,比年初增加4.63亿元,同比增长22.36%。

银行贷款余额达20.49亿元,比年初增加3.59亿元,同比增长21.39%;在贷款余额中,工业贷款9.40亿元,比年初增加1.59亿元,同比增长20.33%;农业贷款6.85亿元,比年初增加1.76亿元,同比增长34.67%。

年末有各类保险机构9家。其中:人保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2700万元,增长20%;处理赔款及给付金额2100万元,增长42.4%。人寿公司人寿险保费收入6000万元,增长27.7%;处理赔款及给付金额700万元,增长16.7%。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9年,中小教育积极实施学校布局十年规划和《罗江县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规划》,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及今年地震受灾情况,对全县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撤并村小5所。全县小学校13所,在校学生10151人,比上年减少646人。普通中学校13所,在校学生7375人,比上年减少50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比初中入学率99.7%。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12219人(含在罗江的分校区学生人数)。全县幼儿园28所,在园儿童数4613人。“两基”成果得到了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入学率小学达到了100%,初中达到98.4%,残障儿童入学率达91.7%。

普通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县1173位考生参考,上本科线490人,其中艺体考生本科上线50人,理科500分以上达67人;文科500分以上达51人。

加强科技宣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引进、示范各类新品种41个,引进新技术28项,有44个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县推广。申报并列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完成的科技项目中3项获得了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52次。四川玻璃纤维集团公司开展知识产权培训1次,并通过了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试点工作验收。全年专利申请17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3件、外观设计12件。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推进文化繁荣与发展。创作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文学、戏曲等作品200多件,并资助本地作家的书籍出版。各类演出活动达到30余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图书馆接待读者16000人次,图书流动册次达10000余次,办理借书证1234个,其中120个儿童证。收缴涉嫌色情、****和盗版音像制品4740余盒,收缴赌博电子游戏机6台;接待各类演出团体3个,取缔非法演出活动3次。年末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踏查任务,共登录文物点370处,消失点100,并发现一批有价值的文物点。开展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和3个申报项目电视资料片摄制工作;编辑《罗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一书。加大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舞狮舞龙比赛和文体游行活动,县柔力球队代表德阳市参加全省柔力球比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承办德阳市“商行之夏?德阳体育日”活动,举行了罗江县第二届运动会。培训健身球、健身操学员58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名。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到职工总数的35%以上,罗江荣获德阳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团体第三名。

年末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1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有电视转播台1座,节目2套,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县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823.41公里,有线电视用户53755户,比上年增加632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68.92%,比上年提高8.12个百分点。制作播出罗江新闻540期3780条,电视专题50期,直播《政风行风热线》48期。《文化如水绕罗江》、《冬育春苗》作品获得2008年度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奖(新闻类)提名奖,评论:《为农

民工返乡叫好》、《嘭嘭竹琴声悠悠三国情》获得2008年度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奖(新闻类)优秀奖,19件作品在市上获奖,其中优秀奖4件,在全市继续保持前列。抢修光纤线路306处,广播电视设备325台(套),新增和恢复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村村通”358个,共架设二级光缆干线71.85公里,架设同轴干线56.56公里,新开通光节点53个,恢复和发展广播电视用户9589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

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年末有卫生机构199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0个,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710张。卫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个,镇(中心)卫生院9个,项目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45亿元,1个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参合农民达190356人,参合率为94.83%,其中民政救助的五保户、特困户籍11247人。积极推进“六免费”服务和“五进社区”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家。全年建立家庭档案9505户,建立个人档案23762人,建档率92.25%。积极开展重点人群服务工作,妇女保健1544人;儿童保健976人;老年人保462人;康复服务521人(残疾人康复服务216人)。免费接种国家一类疫苗1855人,二类疫苗201人。免费为55周岁以上人群体检一次共1705人。加快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县妇幼保健院住院部竣工投入使用。新法接生率100%,住院分娩率为100%,产检率95%,产妇健卡率为78%,产后访视率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68.5%,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68.4%,高危妊娠管理率为100%。无孕产妇死亡,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年县级医疗机构生产1424人,新生儿疾病筛查1422人,筛查率为99.9%,乡镇生产623人,新儿疾病筛查435人,筛查率为69.8%。积极推进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婚检879对,婚检率为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