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丰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5-06 徐州市丰县统计局

各类市场较快发展。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3家,成交额9.38亿元。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实现销售1.4亿元,财政补贴居全市首位。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村连锁超市100家。新兴服务业加快拓展,贷款担保、电子商务、投资咨询以及广告会展等企业发展到68家,物流企业发展到61家。凤城宾馆、金富豪大酒店、温州国际购物中心、民族商厦、金都国际装饰城一期等服务业重点工程建成运营。

外贸进出口出现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外贸进出口和引资情况继续下滑。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796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其中完成出口总额327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9%。全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5个,协议注册外资2567万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098万美元,同比增长127.8%。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客货运输稳步发展,全社会客运量达1512万人,货运量124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1%和8.2%。交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年末等级公路1758公里,内河港口吞吐量108万吨。城乡公交网络初步建成,开通了城市公交车,农班运营车辆达到196辆,客运总量达725万人次。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1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14.5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4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6.08万户。年末移动市话(小灵通)用户3.09万户,住宅电话用户9.0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44.62万户,新增18.39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不含上网卡)2.97万户,增加0.83万户。年末邮政线路总长度384公里,农村投递线路长度2880公里。

旅游业取得新突破。旅游业发展环境改善,旅游综合功能提升。大沙河生态旅游风光带总体规划、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完成,汉皇祖陵进入规划阶段。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梨花节和第二十届苹果节,显现出节会品牌效应,“摘果游”、“农家乐”等一批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深受欢迎。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存贷同步增长。截止至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1.26亿元,比年初增加19.43亿元,同比增长23.7%,增幅比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贷款总量持续增加,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6.69亿元,比年初增加17.75亿元,同比增长61.3%,增幅比上年提高27.9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丰县融丰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徐州联兴担保有限公司,资金运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各类保费收入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69亿元,同比增长29.1%;人身险保费收入2.84亿元,和上年持平。年末累计保险赔付总额0.61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其中财产险赔付0.48亿元,比上年增长50.8%,人身险赔付0.1亿元,比上年增长50.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县企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27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1.1万人。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个,完成专利申请受理量957件,授权176件,其中发明4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县。

教育事业不断推进。县职教中心通过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认定。大力实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省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工作实现新突破。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困难学生补助749万元,资助8978名中小学生。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组织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学校食堂饮食安全检查、校舍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成功启用。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百花争艳。积极开展文化“三送工程”,建成“农家书屋”100个,第三次文物普查完成文物定点,张道陵传说、丰县吹糖人等5个项目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建改造镇世代服务中心13个、市级示范村世代服务室120个,生育文化景观带获省创新奖。顺利实施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3.1%,通过省有线电视先进县验收。3G信息通讯网络建成运营。启动新一轮修志工作,《丰县年鉴》创刊发行。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7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站和卫生防疫机构2个,卫生监督所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个。年末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768张,卫生技术人员219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21人,注册护士64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91.82万人,参合率为98.1%,住院补偿率居全市第一位。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免疫接种49.7万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2万人, “两癌” 免费检查1.3万人、妇女病普查普治4万人,被评为市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健全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年末全县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8.6%。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全年参加市级以上比赛项目20个,获各类奖牌61枚,其中省级以上37枚。全年向省、市输送运动员11名,其中省级以上3名。“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在360个行政村全面完成,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向全省推广。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稳定增长。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14.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5万人,增长0.6%;其中非农业人口49.48万人,增加16.19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69元,人均增收645元,比上年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7元,人均增收1280元,比上年增长13.9%;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791元,人均提高3522元,比上年增长20.4%。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年底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3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提前达到并超过了人均30平方米的小康标准。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开展。年末全县从业人员61.3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从业人员4.11万人,比上年增加0.09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完成20.3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9万人。实施以创业带就业工程,落实大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83万元。再就业培训0.9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