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17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09%。其中,进口总额1490 万美元,增长47.64%;出口总额10247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55.08 %。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额5414万美元,同比增长79.8%,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6.2%。蓝山县、祁阳县被评为全省外贸基地县。全市“走出去”企业达到9家,对外投资908万美元。 产业承接卓有成效。通过“永州(广州)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上海世博“永州城市日”“永州招商推介会”、“第五届中博会”、“永州走进东盟推介会”和“永州(台湾)活动周”等大型招商活动,共签约项目130个,其中外资项目39个,内资项目91个。全市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93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内联引资165亿元,同比增长27%,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10年度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先进单位。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开发工业园区面积37.5平方公里,在建和已建的标准厂房143万平方米。 旅游业蓬勃兴旺。全年旅游类在建项目共36个,累计完成投资11.14亿元,同比增长29.4%。新增三星级旅游饭店1家,新增星级旅行社3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32.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32万人次,增长35.5%,创汇408.6万美元,增长36.8%。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增长较快。全年货运量7143万吨,同比增长14.4%;货物周转量132.0亿吨公里,增长28.3%。客运量7851万人,增长11.2%;客运周转量47.57亿人公里,提高10.8%。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达53.56万辆,增长10.7%,其中私人车辆拥有量51.45万辆,比上年增长10.9%。 邮电通讯业发展平稳。全年邮政业务总量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年末全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218.13万户,增长15.4%,其中:固定电话50.82万户,下降10.6%;移动电话167.31万户,增长26.6%。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5.13万户,净增3.63万户。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业运行稳健。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5.92亿元,比年初增加95.4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15.8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73.7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2.66亿元,比年初增加42.4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21.7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4.30亿元。 保险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1家,实现保费总收入22.51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财险收入4.88亿元, 增长12.0%;寿险收入17.63亿元,增长24%。年末共赔(给)付3.7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2.35亿元,寿险赔付1.39亿元。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小学484所,在校学生48.29万人;初中324所,在校学生19.39万人;普通高中37所,在校学生9.0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8所,在校学生3.96万人;各类民办学校27所。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61所。 科技工作实力增强。2010年,全市R&D经费支出 18005万元,比上年增加 8230 万元,增长84.2%。年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42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亿元,增长24%;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5项;安排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其中重点项目11项。全年申请专利867件,增长72%,授权专利293件,增长94%,两项指标增幅均排全省前4位。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有线电视用户34.62万户,增长9.7%;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2%,分别比上年提高1.05个和1.53个百分点。 卫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926个,新增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2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2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5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6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0.64万人,注册护士0.5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2%,补偿率52.5%,分别提高5.8%、7.5%。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永州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1 枚,亚运会金牌1枚,参加全国比赛获金牌7 枚,银牌1枚,省运会金牌28枚,银牌24枚,铜牌26枚。全市体育场30个,体育馆9座,运动场30个,各种训练房160个。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人民生活同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41元,增长12.0%。其中,工资性收入10664元,增长11.4%;经营性净收入2156元,增长19.4%;转移性收入2257元,增长12.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61元,增长15%。其中,工资性收入1615元,增长18.1%;家庭经营纯收入3060元,增长12.6%;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386元,增长22.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945元,增长13.8%。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增长8.7%、2.7%、36.2%和14.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51元,增长10.5%。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分别增长9.7%、15.1%和14.1%。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0平方米。 社保体系更加健全。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6.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万2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4.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7.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末登记参保人数达到124.5万人,比上年增长1.1%。市区最低月工资为725元。市区失业保险金标准为609元/月。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156所,床位6897张,收养人员6300余人。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5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27.5万人。 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2010年省委省政府下达为民办实事工作28项目标,全面完成任务,18项超额完成。其中,新建通村公路1756公里,完成计划的117.1%。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数26.27万人,完成计划的106.4%。新建沼气1.5万口,完成136.4%。农村危房改造4606户,完成计划的107.1%。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5所,完成计划的115.4%。新增廉租住房8155户,完成计划的126.1%。城镇污水处理率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1.7%,分别完成计划的145.1%、110.4%。新增就业人员5.193万人,完成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