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5-05 滨州市统计局

滨州市统计局

(2011年2月25日)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科学实干,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  合

经济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 155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5.4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47.3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8.73亿元,增长17.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03:56.34:33.63调整为10.02:54.61:35.37,服务业比重较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积极向好。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7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12.4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7%。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安置困难就业人员226人。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了首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新确立23家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累计达73家,见习人员达1342人。开发大学生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235个。登记的21名特困生全部实现就业。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为68户企业拨付岗位、社保补贴4300余万元,涉及职工3.7万人。

价格运行先抑后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CPI)为102.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2.8%。工业品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7%。房地产市场温度不减,全年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3%

民营经济进一步活跃。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77.80亿元,增长15.2%,高出GDP增幅1.7个百分点,占GDP的63.0%。税收贡献明显增加,民营经济实交税金114.76亿元,增长27.6%,占全部税收的63.7%。截至年末,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18万户,从业人员12.95万人,注册资金16.30亿元,分别增长2.2%、7.0%和39.4%;私营企业发展到1.47万户,从业人员21.29万人,注册资金641.16亿元,分别增长22.2%、17.3%和67.8%。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发生各类事故699起,死亡人数156人,分别下降10.6%、7.1%。其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8起,死亡136人,受伤415人,经济损失172.85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9%、9.9%、10.8%;经济损失上升0.9%。全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10人,下降18.6%。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9%。

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增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59.66万亩,比上年增长2.9%;总产量295.65万吨,增长0.2%。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减少。棉花播种面积188.08万亩,减少2.7%,总产量13.22万吨,减少14.9%;蔬菜面积50.04万亩,减少2.3%,总产量178.64万吨,减少1.6%;水果总产量103.26万吨,减少3.9%。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2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8.7%。美国白蛾防治任务全面完成,无虫害防治率达到100%。林水会战共新植树1129万株,完成新建农田林网化面积2.34万公顷,新建绿色通道1385.74公里,完成省级绿化示范村建设180个。

畜牧业、渔业较快增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41.63万吨,增长10.0%。禽蛋产量21.70万吨,增长15.4%。奶类产量12.61万吨,增长10.6%。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6.29万吨,增长6.6%。其中海洋捕捞7.60万吨,海水养殖16.38万吨,淡水养殖11.66万吨,分别增长0.8%、5.0%和13.4%;全市水产养殖面积8.67万公顷,其中新增淡水养殖面积1750公顷。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指标 单位 2010年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295.65 0.2

夏粮 万吨 141.88 0.7

秋粮 万吨 153.77 -0.3

棉花 万吨 13.22 -14.9

蔬菜(不含瓜类) 万吨 178.64 -1.6

水果 万吨 103.26 -3.9

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 112.95 10.9

牛年末存栏 万头 62.95 0.3

羊年末存栏 万只 73.86 3.5

肉类产量 万吨 41.63 10.0

猪牛羊肉 万吨 22.47 9.4

禽 肉 万吨 18.70 11.7

禽蛋 万吨 21.70 15.4

奶类 万吨 12.61 10.6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业机械化装备及服务能力提高,农机总动力546.21万千瓦,增长5.0%,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4.38亿元,增长3.3%。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6.25千公顷,增加14.2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0.03千公顷,增加17.2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21.25千公顷,增加10.47千公顷。生活条件日益改善。饮水安全达标人口200.68万人,新增32.61万人。农村饮水工程全年供水量4759万立方米。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40家。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65万亩。认证“三品”总数达到2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82个,绿色食品128个,有机食品32个。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法人企业)1650家,比上年末增加91家。工业增加值增长16.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重工业快速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增长25.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8%。

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69.33亿元,增长36.1%,增幅居全省第2位,同比提高23.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39.42亿元,增长57.4%,增幅居全省第2位,同比提高37.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61.89亿元,增长42.1%,增幅居全省第4位,同比提高21.8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77.92%,同比提高22.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7.31%,同比提高2.54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增长12.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五成。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97.89亿元,增长37.7%,

工业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198.30亿元,增长31.0%,比上年提高39.4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完成出口交货值128.82亿元、21.92亿元和20.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4%、32.9%和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