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5-05 滨州市统计局

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保持稳定增长,至年末共有25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新增2家,包括10家寿险公司和15家财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33.72亿元,增长24.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66亿元,增长26.5%,人身险保费收入22.06亿元,增长23.2%。意外险和健康险保费收入分别为0.78亿元和1.22亿元,分别增长4.9%和27.8%;机动车险实现保费收入10.47亿元,增长31.3%,其中交强险共承保车辆31.46万辆,实现保费收入3.16亿元。财产险和人身险之比为34.6:65.4。全年共支付赔款与给付8.14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6.07亿元;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共2.07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安定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64项,经费4364万元,其中,国家级24项,经费1971万元;省级140项,经费2392万元,争取项目数和资金数均创历史新高。举办星火技术集中培训班62场,进村举办星火技术培训班163场次,培训各类科技人员3.96万人次。

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全年专利申请数达2124件,增长105.8%,增幅居全省首位;专利授权1380件,增长95.2%,增幅居全省第2位,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2件。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3项获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

科技载体建设成效凸现。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与复旦大学、北京寰夏公司、山东省星火办共同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全年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家,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4家。认定首批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首批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53家,首次审批认定6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35.24亿元,增长35.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0.3%,比年初提高4.0个百分点。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1家。全年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8项。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6项,成交金额340万元。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显着。新增山东名牌产品24个,山东省服务名牌4个,1家企业集团荣获 “全国质量奖”。首届滨州市市长质量奖成功开局,5家获奖企业、2位获奖个人受到市政府隆重表彰。标准化战略成绩斐然。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创建3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5家,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家,2家企业被批准立项为山东省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7家,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95%以上。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家,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4240台(件)。登记注册特种设备16134台,在用特种设备检验合格率98.7%。

气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市自动气象站95套,实现气象数据的连续自动采集与上传,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1.4%,列全省首位;建成7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实现对地表至一米深度内8个层次的土壤湿度自动观测;沿海建有3套梯度风观测塔,可实现对10米、30米、50米和70米风向风速的自动观测上传;建有4套GPS/MET观测设备,实现对高空水汽含量的自动连续观测。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全年增雨作业12次,防雹作业7次,为缓解农业旱情和遏制冰雹灾害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人均公用经费基准分别提高到500元、700元;结合校舍安全工程、仪器更新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的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向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成立了3个职教集团,2所学校进入国家骨干示范校行列。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发放各类奖助学金7494万元,资助高中、中职、高校学生5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2010年各类教育基本情况

指标  学校数(所) 增减(所) 招生数(人) 增长(%) 在校学生数(人) 增长(%)

普通高等教育 3 持平 14682 -2.52 48043 -0.14

中等职业学校 17 1 15971 -1.50 45177 4.23

普通中学 164 3 66332 4.91 191358 1.79

小学 428 -29 41532 5.03 258935 -1.57

特殊教育学校 8 持平 105 84.21 750 8.23

幼儿园 390 11 36400 2.58 80668 13.36

各类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拥有专业艺术团体8个,庄户剧团87个,书画、音乐、戏曲等各类协会300余个,会员近5万人。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总藏量114.7万册。艺术精品纷呈迭出。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000余件,获全国性大奖20余项,省级奖项90余件,歌曲作品连续两届获省精品奖,实现新突破;大型现代吕剧《杨广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填补了我市空白。大力实施五大惠民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规范化基层服务站点建成率40%以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为农民群众免费放映电影5.73万场,覆盖率达100%;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建设覆盖率达100%;累计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1726家。文物保护持续推进,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添文物点33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胡集书会”等7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现有电视台3座,广播电台8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各类卫生机构477个,其中医院63个,卫生院77个。卫生技术人员1.8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03人,注册护士5915人。卫生机构床位1.70万张,其中医院1.19万张。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参合农民296.18万人,参合率达100%,实现应参尽参。筹集新农合资金3.86亿元,补偿参合农民医药费3.75亿元,参合农民受益率达278.2%。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调度急救车辆4.30万辆次,救治病人3.72万例。深化医疗机构综合整治工作,监督检查各类医疗机构1758家,取缔非法行医48家。中医药工作取得突破,2个专科项目被省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省级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竞技体育跻身全省先进行列,在22届省运会20个大项的比赛中共获得金牌86.5枚。其中,获得优秀运动员组金牌47.75枚,列全省第六;获得青少年组金牌38.75枚,列全省第七。全国比赛中获得5枚金牌、6枚银牌、14枚铜牌,国际比赛中获得2枚金牌、1枚铜牌。向上级体育院校和运动队输送11名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体系日益完善。积极争取省级扶持资金269万元,资助全民健身工程24个。配建体育健身设施的行政村达到2100个,占全市的41.2%。加快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奥林匹克公园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市体校教学楼、全民健身馆建设已近尾声。体育彩票销售创历史新高。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84亿元,列全省第9位;市场占有率37%,列全省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