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县经济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个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四大板快”建设,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绿色的经济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十一五”时期提出的各项经济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完成经济总量超过计划任务。 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十一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增长12.0%,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长11.8%;2008年全县GDP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至2010年全县实现GDP 12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比2005年增长76.2%;人均GDP 22798元,比上年增长15.1%,比2005年增长75.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由“十五”时期的26.1:45.5:28.4调整到“十一五”时期的22.8:47.8:29.4。 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时期,我县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3.6%,比“十五”时期平均增幅增加8.3个百分点;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七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比2005年增长1.9倍。 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各年价格变动情况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2 104.8 104.4 97.0 102.8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0.8 103.8 104.7 95.5 103.6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据劳动部门统计,“十一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07万人,比“十五”时期增长6.7%;五年平均登记失业率2.93。2010年全县从业人员28万人;其中城镇在岗人数2.96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共4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7.8 %、51.4%。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实力整体水平仍有待继续提高;农业现代化步伐仍需加快;推广旅游强县及弘扬客家文化工作仍需努力;“绿色的经济崛起”目标仍任重道远。 二、农 业 农、林、牧、渔业向现代化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6.0%,比“十五”时期增加了2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如下(吨): “十一五”时期 “十五”时期 “十一五”比“十五”增长% 粮食(含大豆) 189877 221943 -14.4 其中:稻谷 163421 182639 -10.5 大豆 5861 4981 17.7 花生 8263 7109 16.2 甘蔗 1241 2473 -49.8 烤烟 1667 2172 -23.3 茶叶 1073 865 24.0 水果 470081 413292 13.7 其中:柚子 318410 237016 34.3 猪肉 29755 27997 6.3 禽肉 11739 12383 -5.2 水产品 28228 25280 11.7 林业生产向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完成造林(含迹地更新林)面积累计10812公顷,“十一五”期末全县森林覆盖率7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4.7%,比“十五”时期增加了4.5个百分点;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14.7%。 主要工业产品年平均产量如下: “十一五”时期 “十五”时期 “十一五”比“十五”增长% 无纺布 (吨) 3233 2513.4 28.6 铜精矿 (吨) 2816.8 覆铜板 (万块) 163.8 服装 (万件) 153 92.68 65.1 电子原件 (亿只) 17.36 9.87 75.9 水泥 (万吨) 500.20 423.29 18.2 发电量(亿千瓦时) 74.19 37.83 96.1 电路板(万平方米) 84.65 精练铜 (吨) 14258 铁矿石 (万吨) 26.59 中成药 (吨) 507 轮胎 (万条) 424.6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1亿元,税金总额4.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8.8%和21.7%,平均每年增长11.0%和4.0%。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比2005年增长62.1%,平均每年增长1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46.5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3.79亿元,增长19.4%。民营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十一五”期末投资比重达90%以上。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建设投资达53.4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8%。 “十一五”时期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新建公路341公里,改建(改造)公路740公里;年产大尺寸导光板10万片;宝丽华荷树园火力发电厂第二期2×30万千瓦时;水力发电5770千瓦;新建梅县松口大桥一座307米;累计新增中小学生席位3.26万个,中小学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0年,全县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4.84亿元,比2005年增长52.5%,平均每年增长8.8%。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2010年比2005年,旅客运输量增长26.2%,平均每年增长4.8%;旅客周转量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货物运输量增长48.3%,平均每年增长8.2%;货物周转量增长92.9%,平均每年增长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