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路桥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8-31 台州市路桥区统计局

全区共有星级饭店6家,客房586间,床位数927个,旅行社12家。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呈恢复性增长。2010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8.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3%,其中进口总额13.29亿美元,增长75.4%,出口总额14.81亿美元,增长36.2%。在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出口2.26亿美元,增长20.1%;生产企业出口10.91亿美元,增长43.9%;外贸企业出口1.63亿美元,增长16.1%。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33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

八、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4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22.56亿元,增长23.6%,其中税收收入21.72亿元,增长2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17.87亿元,增长47.6%。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41.8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6%,当年新增存款89.0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259.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8%,当年新增44.5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11.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7%,当年新增贷款80.4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94.4%。

台州银行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之首,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被评为“2010年最具发展潜力中小企业信贷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在路桥设立支行。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201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GDP比重0.9%,与上年基本持平。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39亿元,增长16.5%,占规模上工业总产值25.8%。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一般预算拨款5854万元,增长23.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市率先建立省级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新增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1项、高新技术企业13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授权专利159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7件,实用新型518件,两项合计比上年增长36.8%,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建设试点区。至2010年底,通过省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5家。

品牌创建工作得到加强。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浙江名牌产品33个;台州名牌产品74个。其中,当年创建的浙江名牌产品4个,台州名牌产品5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区财政安排教育经费47221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全区现有幼儿园93所,在园幼儿25556人,比上年增加3748人;普通小学43所,在校生43516人,比上年减少2379人;普通中学16所,初中段在校生,17488人,比上年减少383人,高中段在校生7437人,比上年增加366人。2010年高考上线人数1954人,其中文理科重点线人数达198人,比上年增加19人。

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中心幼儿园进入开工准备阶段,台州市聋哑学校一期、螺洋南山小学迁建等工程建成投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启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成为省首批“轻负高质”联系县。路桥成人中专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成功举办了中国(路桥)第三届商都文化艺术节,开展演出、展示和文艺比赛20多场。文化“三下乡”活动不断深化,全年共下乡演出107场,送书11000册,放映电影2600场。文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五千多年前的晚期河姆渡文化遗址,将路桥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区图书馆建设工程已经结顶,中央山公园一期建成开园。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就。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获金牌9.5枚、银牌11枚、铜牌18枚。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推进。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9家,床位146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08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966人,注册护士772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21人,其中医生2.18人。全区拥有卫生防疫人员30人,产妇住院分娩率100%,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52‰,其中婴儿死亡率2.38‰。恩泽医疗中心主楼建设顺利进行,全年完成投资0.81亿元。

十一、能源消耗、环境保护

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用电量21.8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6%。第一产业0.2亿千瓦时,增长20.0%;第二产业15.30亿千瓦时,增长10.3%,其中,工业15.04亿千瓦时,增长10.4%;第三产业2.47亿千瓦时,增长12.0%;居民生活3.87亿千瓦时,增长10.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0.433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3.7%,“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全面完成。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下降4.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1.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3.3%。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3.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有34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5.6%。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6.15万平方米,绿化率提高到42%。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平稳增长。2010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43000人,其中男性人口223172人,女性人口219828人,男女性别比为101.5:100。全年共出生5240人,死亡2654人,人口出生率为11.8‰,比上年上升0.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0‰,与上年上升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比上年提高0.3个千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截止12月底,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9个,充分就业村116个。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389个,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2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526人。全年共完成务工人员在岗技能培训28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2010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4387人,新增10261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7625人,新增7445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2040人,新增8579人;工伤参保职工达198848人,新增14047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1394人,新增8046人。社会保障覆盖面为63.3%。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区拥有福利院12个,床位1690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42人,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78人。全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8.2%,城镇“三无”人员供养率达到10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10元,比上年增长8.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037元,增长10.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由上年的2.39缩小到2.3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基尼系数为0.31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7%,基尼系数为0.294。年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47.31平方米和54.23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分别拥有生活用汽车56辆和35辆。全年城镇以上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7633元,增长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