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嵊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面对金融危机后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按照“机遇之年、转型之年、攻坚之年”的总体定位,振奋精神、创先争优、真抓实干、克难攻坚,促进了嵊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继续优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3.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32亿元,增长4.1%;二产增加值146.14亿元,增长13.7%;三产增加值98.81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3:53.5:36.2,其中三产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2010年GDP是2005年的1.74倍,“十一五”年均增速11.7%。人均GDP37230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平均汇率计算为人均5500美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5亿元,增长21.1%。增值税增长6.8%,营业税增长29.2%,个人所得税增长21.3%,企业所得税增长45.0%。2010年财政总收入是2005年的2.08倍,年均增长15.8%。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35.8%。教育支出增长36.3%,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长49.1%,农林水事务增长34.8%,民生事业支出达到14.5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2.5%。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构筑就业促进体系,接洽用人单位2679家,登记就业岗位44254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75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73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137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缩小为3.05%。组织再就业培训2385人,其中技能培训712人,创业培训245人。组织各类农民培训19464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0121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452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2874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512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缺乏大企业支撑,效益相对不够理想;科技投入偏少,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能耗基数低,节能减排压力大;城乡发展还不够平衡,农民收入增幅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30.22亿元,牧业产值7.71亿元,林业产值3.44亿元,渔业产值0.4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0.16亿元。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7.08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60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3.6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6.90万吨,蔬菜产量41.06万吨。木材产量1.25万立方米,毛竹196万根。生猪出栏38.50万头,存栏21.57万头,分别增长15.7%和5.5%;肉类总产量2.94万吨,增长13.9%。水产品产量4003吨,增长4.8%。 林业建设取得成效。完成荒山造林2220亩,有林地造林1995亩,更新造林315亩;四旁植树31万株。年末封山育林面积3.00万亩。实施幼林抚育面积4995亩,成林抚育面积49995亩;林木种苗育苗面积10万亩,当年苗木产量0.51亿株,其中良种苗木0.15亿株。 水利建设进展良好。完成水利资金总投入29988万元,其中用于防洪工程12220万元,农村水利建设14982万元,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1576亿元。开展了辽湾水库等7座中小型水库和122座病险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城北排涝站改造、清水河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年末有效灌溉面积36.8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2.96亿元,同比增长33.4%(动态比)。2010年规模以上产值是2005年的2.49倍,年均增长20.1%。其中重工业产值116.45亿元,增长43.9%;轻工业产值256.51亿元,增长29.2%。 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三大主导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02.35亿元,其中领带服装产值150.41亿元,电器厨具产值67.68亿元,机械电机产值84.25亿元,分别增长30.8%、32.6%和45.9%。三大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1.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5家,比上年增加17家。产值合计223.56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59.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比上年增加2家。 工业经济效益较快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8.85亿元,增长32.8%。实现利润总额11.04亿元,增长23.4%。领带服装业利润5.03亿元,机械电机2.76亿元,电器厨具1.47亿元,分别增长15.0%和90.3%和1.5%。工业效益十一项考核指标得分259.33分,比上年提高了32.35分。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耗原煤26.56万吨,耗电71269万度,综合能耗25.63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068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3.33%。积极开展“有序用电”工作,全社会用电量16.85亿度,比上年增长13.6%,增速控制在限额目标内。其中工业用电11.85亿度,增长14.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17亿度,增长13.6%,人均生活用电431度;其他用电1.83亿度,增长8.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2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省内市场产值32.35亿元,省外市场产值91.25亿元。建筑业企业自有机械设备1.23万台,期末从业人员合计6.60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07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65.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和16.3%。2010年全社会投资是2005年的1.77倍,年均增长12.1%。全社会投资中限额以上(计划总投资500万以上)投资95.83亿元,增长23.4%;限额以下及其他投资15.24亿元,比上年下降2.9%。 按行业分,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5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5%。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等25个行业,有10个行业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其中电气机械、纺织、通用设备投资额均超10亿元,分列前三位。三产服务业投资32.42亿元,增长14.7%。其中房地产业投资16.43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9.9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邮政2.39亿元。农业等其他行业投资4.5亿元。 按构成分,限额以上投资中用于建筑工程的投资44.62亿元,增长18.0%;安装工程7.58亿元,增长96.3%;设备工器具购置27.54亿元,增长18.6%;其他费用16.09亿元,增长25.8%。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占限额以上投资的比重为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