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争先淮安、崛起苏北、追赶苏中、学习苏南”的发展定位和“三步并作两步跨、三年力争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加快发展、调优结构、普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90.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7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92.86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57.97亿元,增长15.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22.0:50.1:27.9调整优化为20.9:48.7:30.4。年末全区就业人员59.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35.77万亩,比上年减少3.3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9.26万亩,增加0.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9.07万亩,比去年增加3.02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61.77万吨,比上年减产0.27万吨。其中,夏粮产量25.2万吨,减产0.2万吨;秋粮产量36.58万吨,减产0.07万吨。全年油料产量2.07万吨,增产0.09万吨。蔬菜产量98.35万吨,增产14.13万吨。 全年肉类总产量7.71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猪肉产量5.02万吨,增长0.4%;牛肉产量0.15万吨,增长7.1%;羊肉产量0.20万吨,增长2.3%;生猪年末存栏33.3万头,增长1.9%;生猪出栏80.83万头,增长3.4%;禽蛋产量1.94万吨,增长6.3%。 全年水产品产量2.29万吨,增长6.5%。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1.36万吨,增长3.5%。 全年木材产量5.4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5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45亩。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实现利润27.52亿元,比上年增长59.5%。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97亿元,增长35.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48206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城镇投资(含房地产)991363万元,增长22.2%;农村投资156843万元,增长29.9%。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6307万元,比上年增长-69.0%;第二产业投资706419万元,增长38.5%;第三产业投资435480万元,增长8.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4019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71295万元,增长-0.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4147万元,增长251.8%。 五、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9.98亿元,增长14.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12亿元,增长30.5%。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消费品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7.6%,粮油类增长3.4%,肉禽蛋类增长60.7%,服装类增长62.1%,日用品类增长27.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7.1%,通讯器材类增长22.7%,化妆品类增长11.8%,中西药品类下降13.1%,家具类增长9.7%。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9.0%。其中,货物出口9700万美元,增长69.1%。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6.8%。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26.9万吨,比上年增长1.1%。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93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754万元,增长35.5%;电信业务总量23181万元,增长6.8%。固定电话年末用户22.6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97万户,年末达到14.52万户。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7.1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04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11.95万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268360万元,比上年增加98154万元,增长57.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913万元,增加67747万元,增长67.6%;各项税收收入166245万元,增加41030万元,增长32.8%。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77725万元,同比增长38.9%。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72373万元,同比增长38.7%。 全部金融机构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127426万元,增加50679万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险保费收入151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人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2343万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792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591万元,其中人寿险业务给付1740万元;财产险业务赔款851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职业高中教育招生1867人,在校生5587人,毕业生1393人。全区普通中学招生13364人,在校生43807人,毕业生16655人。全区普通小学招生9993人,在校生52674人,毕业生8652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5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1725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20件,受理发明专利申请65件。全年授予专利权174件,授予发明专利权65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294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95人,注册护士1050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736张。乡镇卫生院22个,床位709张。 全年运动健儿在市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奖牌38枚,其中:州际比赛金牌1枚,全国比赛银牌1枚、铜牌1枚。全年共向市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20人。 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全区主要环境指标保持较好水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95.2%;古黄河饮用水源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地表水达标率97.6%;COD和SO2净削减率分别达到2.1%、5.5%。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6起,死亡41人,比去年下降2.4%。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44元,比上年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2元,增长14.5%。全区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