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涟水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8-27 淮安市涟水县统计局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咬定“加速奔小康,建设新涟水”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淮安争一流、苏北争上游、全省争进位”的工作基调,围绕“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四件大事,克服制约因素增多、竞争压力加大等困难,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格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7%;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89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05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51亿元,增长14.3%。全县人均实现生产总值18445元,增长18.1%。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28.2:41.6:30.2转变为26.6:41.3:32.1。

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13个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其余12个指标中,按照2014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9个指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全面小康综合得分为90.48分,比2009年提高5.85分。在已达标的13个指标中,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恩格尔系数、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森林覆盖率12个指标在2009年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高;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比2009年下降2.2分。在未达小康标准的12个指标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城市绿化覆盖率9个指标达到了序时进度,二三产为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居民文化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3个指标未达到序时进度。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3.87平方公里,比年初增加2.02平方公里;县城区总人口达到22.5万人,比年初增加1.3万人。年末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9.15%(按常住人口计算)。

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县从业人员60.22万人,比年初增加1.68万人;年末登记城镇失业率为2.6%,比2009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全民创业活力凸显。大力组织实施“凤还巢”、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富民、“双强型”村干部创业强基和党员创业致富工程,深化“双自双富”主题教育活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各类主体创业热情不断高涨。当年开业私营企业1157户,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8.8亿元,当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836个;年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3603个和24520个。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新型工业化发展不够,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不多,新项目建设速度不够快,发展后劲还不强,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各种补贴9940万元,农林牧渔业全面得到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79.88亿元,比2009年增长11.2%。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连续七年实现增产增收,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22万亩,建成涟城、红窑等27个千亩以上规模生产基地,建成提子园等2200亩高效农业基地,启动建设红窑生态科技新城。改造中低产田8.72万亩。成功实施“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推进县”项目,新推广各类农机具789台(套),机械化率达64.7%。全年实现农业产值50.8亿元,增长14.2%;实现农业增加值29.76亿元,增长13.3%。粮食、棉花、蔬菜产量增长,油料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88.34万吨,比2009年增产2142吨;棉花总产343吨,比2009年增加2吨;蔬菜总产量69.76万吨,比2009年增加3.65万吨;油料总产量3.33万吨,比2009年减少0.11万吨。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高效农业比重大幅提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97.58万亩,比2009年增加1.0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4650亩,比2009年增加15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8.38万亩,比2009年减少6750亩。蔬菜种植面积31.91万亩,比2009年增加3.8万亩。高效农业面积达到50.96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3.91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到40%,比2009年上升10.9个百分点。

林牧渔业稳步增长。规模化养殖和高效渔业养殖面积比重大幅度上升,新建梁岔、南集等3个畜禽生产基地,高沟、保滩等12个规模养殖基地,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0%;全年渔业养殖面积8.67万亩高效渔业比重达到36.4%,比2009年上升11.6个百分点。全年家禽出栏2083.33万只,比2009年增加132.25万只;生猪出栏75.69万头,比2009年增加5.6万头;新植成片林1万亩,四旁植树380万株。实现牧业产值24.2亿元,增长6.0%。实现林业产值1.61亿元,增长5.9%。实现渔业产值1.85亿元,增长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新增长点培植成效显着,总量进一步扩大,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投入75亿元,实施3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申报市级以上新产品8个,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户,申请专利599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亿元;新发展注册商标107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着名商标2件。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0.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5%;工业用电6.58亿千瓦时,增长23.6%;全部工业开票销售收入86.17亿元,增长28.1%;全部工业入库税金8.01亿元,增长42.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82.28亿元,增长57.3%。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8.8亿元,增长31.7%;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133.67亿元,增长52.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8.94亿元,增长75.6%;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产值100.87亿元,增长70.5%。

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76.68亿元,比上年增长54.5%;实现利税19.22亿元,增长62.5%,其中利润11.94亿元,增长120.1%。

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37亿元,较2009年增长25.3%。32个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19个专业承包企业、19个劳务分包企业全年建筑施工房屋面积1325.37万平方米;工程结算收入151.57亿元,实现利税4.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