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2006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818万元,比年初增加20041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920万元,比年初净增4918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为12052万元,比年初增加1369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区保费收入404万元,同比增长5.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05万元,同比增长18.0%;车辆保险收入270万元,同比基本持平。赔付额为260万元,同比下降7.1%,赔付率为53.9%。 八、旅游 旅游经济平稳增长。2006年,全区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9025万元,同比增长3.7%。其中:客房收入4108万元,同比增长7.7%;景区门票收入1694万元,同比下降7.6%;旅行社收入1599万元,同比下降6.5%;餐饮收入3493万元,同比增长6.9%;旅游商品收入3837万元,同比增长2.0%;交通收入2686万元,同比增长5.8%;其他收入1608万元,同比增长14.0%。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8.9万人次,同比增长3.4%。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0555人次,同比增长4.4%。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进步进程加快。2006年,科技兴农、科技项目的争取与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区校科技合作和防震减灾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专利申请和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实现零的突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受到省级表彰,被列为全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显现。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区共有学校45所,在校学生1007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99.7%;小学学生实现了“零辍学”率;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6%,小学毕业升初中的直升率达99.6%。农村学生普遍享受了“两免一补”,减免费用146万元,受益面达90%以上。2006年普通高考上线率达93.0%。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亮点频现。2006年,全区共有艺术歌舞团2个,文化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2个,图书馆1个,公共藏书量达3.7万册。2006年,由文体局主办“神农架之夏”和林和平神农架森林个人画展活动。2006年,各乡镇开展“古民居文物”普查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了“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电影公司结合“优秀电影进社区”、“农村电影2131工程”,免费放映电影59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积极为林区歌舞团争取了一辆流动演出舞台车。 广播电视发展继续加快。2006年,对外宣传力度加大,共完成外宣组稿71条。其中:上中央电视台13条,上湖北卫视58条。2006年,我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新闻网站2006年7月底正式挂牌运营。2006年,全区电视覆盖率达94.0%,电视覆盖人口达7.4万人;广播覆盖率为44.1%,广播覆盖人口为3.5万人。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不断进步。2006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12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88人,床位17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6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2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参保率为84.2%。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明显加强,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提高。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6年,全区组织代表团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青少年射击比赛中,小口径运动步枪我区选手荣获第五名和第六名,在农民项目比赛中,我区选手夺得男子单人拔河第六名,我区代表队被大会组委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并成功举办了省十二届运动会“为了荆楚崛起”神农架林区火炬传递活动。2006年,我区开展了第三届农民运动会。2006年,大力鼓励和支持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健身队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人民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十一、人口、劳动就业 人口出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全区总人口为79427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2561人,女性人口为36866人;全区共出生702人,出生率为8.9‰;死亡265人,死亡率为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全区18岁以下13172人;18-35岁之间的25576人;35-60岁之间28675人;60岁以上12004人。 劳动就业工作效果明显,就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2006年,劳动就业工作以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为重点,以岗位开发和技能培训为抓手,以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全面落实为动力,坚持人本服务,统筹城乡发展就业,效果良好。2006年,提供就业岗位7237个,组织各种培训2688人次,当年新增就业人员1067人。多种途径筹集再就业资金726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692人次,发放金额13.5万元。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71人,城镇失业率为4.0%。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787元,同比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2394元,同比增长10.6%。在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消费也保持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621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492元,分别比同期增长4.5%、16.6%。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比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全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8.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4.1平方米,分别比同期增加1.1平方米、0.2平方米。 职工工资总额稳定增长。2006年,全区在岗职工8825人,同比增长19.5%;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9019万元,同比增长14.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512元,同比下降2.3%;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408元,同比下降3.1%。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区认真落实社保各项政策,失业金、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发放率达100%。2006年,我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644人次,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10万元;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3694人次,发放最低保障生活金367万元。 十三、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是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继续抓好松柏镇总体规划修编等工作;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解决了松柏镇3千多人吃水难问题,改造了松柏镇玉皇路,对神农大道进行了整理,协助木鱼镇完成了街道整治和房屋立面改造等工作;三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加大对环卫设施的投入和临时工人的聘用,对松柏主要街道实行全天清扫保洁,城区的清洁卫生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