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万源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运输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客运量476万人次,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13968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1.4%;货运量458万吨,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6230万吨公里,同比下降4.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收入16925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630万元,增长14.8%;电信业务收入15295万元,增长5.7%。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6062户。住宅电话53962户,其中:城市用户21008户,农村用户32954户。 旅游业全面发展。以促进生态、红色、民俗旅游为导向,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精品景区,努力建设“川陕夏都”。积极开发大巴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龙潭河、大竹镇巴王溶洞群等景区景点;大力发展花萼山生态游、烟霞山民俗文化游等乡村旅游,开发旅游商品。全年旅游总收入达5.08亿元,同比增长8.0%;接待旅游人数103.97万人次,同比增长13.0%。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不断优化升级。我市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切实加强全市物流规划,达陕高速出口商业区规划和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建设畜禽交易中心和大巴山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加快建设特色市场,精心规划打造城市商贸区,在国家“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措施推动下,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继续抓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135万元,同比增长18.0%。 对外经济成效显着。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培育生产型外贸出口企业,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出口创汇504万美元,同比增长13.0%。实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39个,实际到位资金16.98亿元,同比增长14.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总收入41453万元,同比增长7.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383万元,同比增长31.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5565万元,同比增长28.1%。 金融业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3604万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4346万元,同比增长15.2%;各项贷款余额214174万元,同比增长31.9%。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保险机构(只含人保和财保)保费收入达12218万元,比上年增长12.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946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八、科技和教育 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万源经济跨越式发展思路,狠抓特色经济产业化开发,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产学研明显加快,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万源科技进步及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从2005年到2010年,全市争取达州市、四川科技专项资金105万元,累计投入科技开发经费585万元。共申报立项2个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8个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3个省级专利实施项目,组织实施达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及本级重点科技计划和市级星火富民工程项目33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42%提高到2010年的45%。 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四百工程”,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加快各级各类示范学校建设。按照结队帮扶,共同进步,以城带乡,联动发展的模式,加快教育资源整合,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推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尝试建立订单式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学校280所,在校学生82990人。其中: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749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3266人;小学240所,在校学生4222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0796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万源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陆续建立。2010年红色文化活动月结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工作,举办了“迎国庆·人口普查杯”红色歌曲大赛。成立了川东北片区第一个红色文化研究会——万源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组团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城区家庭文化艺术节,选送的《生命的留言》获全国家庭红色经典展演三等奖(四川唯一获奖单位),并荣邀到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的综艺节目《欢乐一家亲》进行现场录制,获得该期节目一等奖。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3.94%,有线电视用户71941户,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2.7%。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卫生现代化建设步伐。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0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47张,卫生技术人员1311人。全市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42.93万人,新农合参合率93.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和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了第二届“全民环城健身长跑”运动,参加人数达2万多人。组织开展各种篮球、乒乓球、象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加快全市群众健身场所建设,推进市体育中心建设。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总人口的36.7%。 十、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初步预计,年末全市总人口593432人。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209元,比上年增长19.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5元,增长12.4%,恩格尔系数为46.3%;农民人均纯收入3342元,增长7.9%,恩格尔系数为54.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4346万元,增长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