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三台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本届县委、县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实施“三个30万工程”为重点,以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化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努力克服电力供应紧张和“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及时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成绩,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实的一步。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物价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受电力供应紧张.“非典”干扰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减少的影响,全县经济持续低迷,经济总量增幅仅为1%。下半年,在工业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的拉动下,使全县经济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9.3%,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9.8%,其中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11.4%。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2.9:32.4:34.7,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6个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稳中略升。2003年全年物价走势平稳,商品供应充足,物价总水平呈稳定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7,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其中,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100.1,食品价格指数102.9,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2.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非公有制经济薄弱,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电力严重不足,供电机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县.乡.村三级负债严重,企业改革成本支付压力大;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任务艰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安全生产存在不少隐患,影响社会安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业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油菜籽、麦冬、蔬菜、水果等产量增加和价格回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7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15.5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1.5亿元,增长18.7%;牧业产值12.2亿元,增长4.3%;渔业产值0.8亿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增长2.5%。 种植业结构有效调整。2003年全县粮食与经济和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比为65.9:34.1,产值比为47.7:52.3,经济和其它作物的播面和产值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3个和6.8个百分点,产值比重的增幅明显快于播面比重的增幅,大大地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产品的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实现农业产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4%。 林业生产发展较快。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274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333公顷,育种育苗57公顷。零星植树300万株,幼林抚育32968公顷,成林抚育56334公顷。封山育林867公顷,天保工程管护面积达到69400公顷。全县林业用地面82692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69795公顷,森林面积6998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6.3%。全年木材砍伐量2550立方米,油桐籽、核桃产量分别为1124吨和1098吨。实现林业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畜牧业稳定发展。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稳步增长,实现牧业产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渔业生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渔业,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扩大基地生产,促进了全县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2000吨,比上年增长7.1%;实现渔业产值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有自来水受益村225个,通汽车村937个。实有水利工程9765处,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61797万立方米,年末实有耕地面积79110公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64733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0547公顷;年末拥有农机总动力24万千瓦。 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年末农村从业人员73.82万人,比上年增长1.0%,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46.17万人,比上年减少3.0%,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2.5%,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从事二、三产业27.65万人,比上年增长6.1%,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37.5%,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在逐步向二三产业有效转移。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乡镇企业总规模达25904个,比上年增加924个,增长3.7%;年末从业人员达81440人,比上年增加11980人,增长17.2%。全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41.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实现增加值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县委、县政府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全面启动“工业70亿工程”,始终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狠抓企业改革攻坚,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方面,前市一纺公司被省棉麻公司承债收购,成立了四川省棉麻集团绵阳纺织公司;另一方面将原丝绸公司、丝织印染公司、泵业公司、合钳厂、金州食品公司等亏损严重、经营困难的企业出售,使企业的不良资产得到改善。银泰丝绸公司、剑门泵业公司、波鸿机电公司及省棉麻集团绵阳公司等企业的生产、销售、利润均大幅度增长,为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和运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47.4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3%,实现工业增加值14.1亿元,比上年增长9.3%。3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90不变价工业总产值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9.26亿元,增长18.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43亿元,增长12.6%;实现工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16.5%;亏损企业8户,亏损面25.8%;盈利企业盈利额2354万元,增长91.1%;亏损企业亏损额1620万元,比上年减少43.1%,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734万元,扭转了上年亏损1617万元的亏损局面;实现税金总额4671万元,比上年减少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77.8,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