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武隆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21 重庆市武隆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和谐,敢想敢干,实干快干,沉着应对了特大自然旱灾影响,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经济发展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49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增幅与全市平均水平同步,增长速度列全市第17位,居三峡库区15个区县的第9位。一产业增加值64559万元,下降5.4%,二产业增加值150537万元,增长17.5%,三产业增加值120399万元,增长17.6%。一、二、三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3%、61.2%、49.1%,分别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3、7.5、6.0个百分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23.1:42.7:34.2调整为19.2:44.9:35.9,一产业下降3.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2.2和1.7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9655元,居三峡库区15区县第7位,比上年增加1066元。

全县从业人员稳定。2006年全县从业人员26.5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城镇4.85万人,增长0.6%。一产业从业人员15.63万人,下降0.1%,二产业3.38万人,增长5.3%,三产业7.49万人,增长14.9%;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25个,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63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二、农业经济

受旱灾影响农业减产。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4559万元,比上年下降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由2005年的50.8:2.4:44.7:2.1,转变为49.8:2.6:45.4:2.2。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2705公倾,比上年下降0.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392公顷,比上年增长6.1%。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2414万元。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6.01万亩,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累计达到96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943平方公里,累计治理达到686平方公里,本年治理23.5公里;全年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达到1953处,其中人饮工程267处,烟水池1496口;本年已解决了2.05万人饮水困难,农村饮水达标14.69万人,自来水供给入户1.36万户。年末全县机械总动力达15.88万千瓦,增长2.1%;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7116吨,增长0.5%;农村用电量5065万千瓦时,下降23.7%;新建沼气池13758口,累计达22727口。

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确立了5个示范村和25个推进村,进行了5个示范村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97万元。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全年争取各类扶贫资金4048万元,完成易地搬迁移民306户,帮助2万农村贫困人口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解决了3000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和1万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稳步发展,出栏48.2万头;商品蔬菜播种面积12.8万亩;发展优质中药材7.4万亩;烤烟种植8万亩,收购8187吨;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7户,其中市级5户,实现营业收入21679万元。

乡镇企业速度与效益稳步增长。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44584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实现营业收入139072万元,增长14.7%;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58483万元,增长1.7%;入库税金9218万元,增长9.7%。

二、工业、科技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67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7608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597万元,增长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0.3%,下降21.5个百分点;全县工业实现入库税金13006万元,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达15.1%,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9个百分点。

科技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达38%,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729万元,申请发明专利4件,已获授权专利2件,规模工业通过ISO认证达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成为拉动经济主引擎。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1594万元,较上年增长29.2%,其中地方投资171930万元、跨区投资179664万元。在投资结构中,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300408万元,较上年增长27.5%,房地产投资16198万元,较上年增长154.8%。从经济类型分:国有投资227174万元,集体投资40万元,个私经济投资38920万元,其它投资85460万元。从投资流向分:一产业投资7675万元,二产业投资83385万元,三产业投资260534万元。全县工业、交通、旅游等重点项目投资进展良好。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4455万元,较上年增长29.1%,投资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6%,拉动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

五、城镇建设

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建设有章可循,编制完成了城镇发展规化,城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新建成了都市广场、时代商贸中心,开工了“世纪五龙城”等11个房地产建设项目,实现房地产投资16198万元,全县城镇人口9.37万人,城镇化率达27%,城区车行道路18.35公里,人行道34.1公里,照明线路21.5公里,路灯1135盏;排水处理管道48.3公里,年实际处理污水192万立方米;道路清扫保洁面积37.4万平方米,生活拉圾无害化清运处理2.74万吨;供水管网151.5公里,总供水量392.8万立方米。城市园林面积44公顷,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平方米。年末拥有公共汽车11辆,拥有出租车116辆,线路客运班车186辆。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邮电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253万吨,货运周转量2498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2.7%和4.2%;全年完成客运量482万人、客运周转量29388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12.2%。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89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1019公里,实现了100%的乡和93.6%的村通公路。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8381万元,比上年增长4.4%。年末全县拥有固定电话7.42万户,增长8.3%,其中农村用户5.4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10.31万户,比上年增长10.3%。年末全县互联网用户数5922户。

七、商贸、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