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21 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10年财政收入达45.62亿元,比上年增长71.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2.13亿元,增长42.2%,占财政收入的70.4%。在一般预算收入中,主要税种中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房地产税,分别增长50.6%、15.8%、111.0%、23.7%和19.4%。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0.62亿元,比上年增长59.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1.24亿元,增长40.9%。教育和社会保障分别支出6.56亿元、4.72亿元,分别增长31.6%、15.1%*。

全区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各项存款、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8.79亿元,比年初增长了31.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0.27亿元,增长23.4%。年末贷款余额970.43亿元,增长71.2%,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788.70亿元,增长61.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和科教兴区战略初见成效,全年认证登记技术合同项目802项;合同成交额6815.67万元,比上年增长9.9%;全年专利申请1823件,获得专利权114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1.5%和127.1%*。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40所,其中普通中学46所,职业中学7所,小学118所,幼儿园16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分别为5.29万人、1.55万人、5.83万人、2.52万人、78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占校舍总建筑面积的8.6%。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普通高考上线率85.5%,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6.5个百分点;其中重点批上线率12.3%,二本及以上上线率40.4%,比上年增加6.04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区共有文化站(馆)2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36万册(含电子图书),书刊外借48万册次;文物藏品1107件,藏品参观13.6万人次;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等群众性活动850场。文艺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96件,其中国家级10件。放映惠民电影4090场。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9.1%。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举办区级以上运动会40次;专业体育人才辈出,发展等级运动员55人,其中二级运动员3人,三级运动员50人。竞技体育成果显着,参加国家级及以上比赛获金牌33枚,银牌30枚,铜牌6枚*。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卫生机构9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270张;执业医师、助理1316人,注册护师、护士1160人。全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99.5%,乙脑接种率96.7%,流脑接种率9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绩突出,年末参加人数达47.26万,比上年增加了1.96万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见成效,“增绿、治乱、补缺、变脸”四大工程强力推进,完成了双龙大道、龙华大道等城市主干道106万平方米的建筑立面整治,黑化城市道路293条、200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目标。年末城市道路实有铺装面积1478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637公里。全年新增城市绿地160万平方米,栽植各类乔木10万余株,龙头寺公园高标准建成,碧津公园改造基本完成,桃源公园、黄桷坪公园、盘溪河滨公园建设进展顺利。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启动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围绕民生工程,全区紧抓环保工作,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300吨,削减二氧化硫200吨;扩建噪声标区9.06平方公里,新建禁鸣标识40套,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7.56%;新建成1个无煤街道、4个基本无煤场镇,完成146家清洁能源工程;建成1个市级生态村、9个区级生态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全年326天,达标率89.78%。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93元,增长11.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672元,增长4.4%。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72元,比上年增加969元,增长16.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299元,增长24.0%,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8.7%;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791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63元,增长6.5%,其中用于衣着、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分别增长24.6%、14.1%、6.7%和44.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下降17.1%。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城镇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4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8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0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3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5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1.68%、24.0%、19.4%、19.1%。年末全区社会福利机构(含未登记农村五保供养机构)61个,床位3916个;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1457户,共249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10123户,共18615人*。

十三、人口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02.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41万人,比上年增长10.4%;农业人口49.06万人,比上年减少1.02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51.87万人,女性人口50.60万人,人口性别102.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12698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3,计划生育率为96.4%;死亡人口783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渝北统计年鉴》为准。

2、财政、科学技术、体育、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未包含北部新区,其余未注明的统计指标统计范围均包含北部新区。